模型材料

展讯书画临摹游戏元宇宙算法艺术国美金

发布时间:2022/10/25 9:59:4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刘玉涵通讯员刘杨施缘

清明节,不少小朋友在浙江展览馆“上课”入迷了。

4月5日,“铸炼课—中国美术学院第四届‘国美课’展”开幕,展示了中国美术学院41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成果。

传统与当代、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现实与虚拟,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汇聚一堂,很多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人眼前一亮。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看展,小朋友们频频被展品吸引,驻足欣赏,甚至参与体验,殊不知已经穿梭在国美的课堂之中了。

展览现场

“艺课广袤,无论在营或在野,无论劳作或沉思,都必要树根源,承使命,判清浊,定高下。进而,居敬承经典,行健铸栋梁。”——许江《炼课志》

中国美术学院自年起推出“铸金炼课”教学展览,至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

国美推出铸金炼课“国美金课”,旨在通过重返一线教学现场和教学路径,在技艺传习之中完成心与手的体察与感悟,完成师与生的相濡与期许,从切身的劳作与上手的技艺中生长出感受力与创造力,直面现实问题,调动起“用专业应对一切事物”的意识和信心,在当代社会最激进的现实里,开发出新的感性、新的身心经验,发现共同生活的目的与可能。

第四届“国美金课”展(本科课程)的41门课程,展示了中国美术学院课程建设的三个维度:传承课程积累的深度;呈现课程内涵的厚度;凸显前沿实验的锐度。

展览信息

时间:.4.5-.4.16

地点:浙江展览馆1、2、3、8、9、10号展馆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浙江展览馆

四十一案课程一览

1.《山水画基础(树石法)》

课程团队:陈磊、陈明坤、黄佳茂

该课程是山水画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树法”“石法”和“云水点景法”三部分构成,授课内容以笔墨基础为重点。

通过对一棵树、一块石、一片云的临摹,拓宽学生山水画基础的知识面,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山水画的树石基本表现技能,具备基本的中国画理论素养和审美水平;

通过对画作章法、结体的分析以及对用笔、用墨、设色等表现技法的传习,使学生掌握对作品的意境的整体把握能力,进而领略古人对山水天地的观照法。

2.《意笔花鸟》

课程团队:刘海勇、韩璐、周青、张铨、黄芳

该课程包含意笔临摹、写生与创作,是花鸟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以“两端两段式”为基础进而引申至“两端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中国文化为立场,系统梳理中国意笔花鸟画学科历史脉络,构建中国画学科的笔墨结构理论体系;以重塑、赓续写意本体与精神之问题为导向,有效衔接临摹、写生、创作三者关系。

目标在于弘扬中国经典人文思想、构架通人之学并以此铸就中国画的艺术传承之路,揭示“为民族继绝学”的决心,为中国画优秀人才培养探讨可实施的方案。

3.《书法理论基础》

课程团队:戴家妙、方波、钱伟强

该课程作为书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含古文字学、书法文献学、诗词题跋等,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与扎实的文献功夫,运用“六书”原理,进行识篆与写篆、辨字与析义,了解古字与今字的关系;

认识历代书法文献的形式与载体、形成与流传、版本与校勘等问题,提高学生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研究能力;

在课程中感悟古典文学魅力,从而运用到书画鉴赏、金石考证、日常书写中去,塑造士人的精神品质。

4.《东方壁画创作》

课程团队:梁怡、林晨曦、贺亮、李文东、周小松、朱维践、娄申义、李丹、校外教师(林志、王青)

该课程在面向时代的前提下,研究、学习视觉文化,兼容并蓄地创作、创新,将叙事性壁画创作与艺术学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以当代视觉文化为语境,将东西方多元视觉文化要素加以重构,以文史阅读、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写生感受、工作室创作,达到重新回返历史现场和面对现实生活的意图。

将传统的表现方式与现代视觉学科进行综合式的跨越,通过转换思维、转换媒介以及转换观察与表现事物的角度,达到视觉语言转换。

5.《传统艺术转换》

课程团队:陈焰、黄庆、李振鹏、何立

该课程是基于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一个专题转换研习。它隶属创作理念与方法的课程模块,包含了媒介材料与语言课程的内容。

以中西绘画艺术比较研究为基础,以当代文化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为引导,通过对传统艺术相关课题的系列考察与研究,从理念、媒介、技艺与方法上,加深学生对艺术创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其创造性主体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6.《活动影像的创作方法论研习》

课程团队:高世强、吴穹、孙晓宇、张立

该课程作为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核心课程,分为录像基础、活动影像—从图像到时间的延展、活动影像叙事研习、非叙事影像研习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引导学生从图像出发,感知时间,后两个阶段围绕“叙事”展开,前者聚焦影像叙事原理,后者则引导学生走向亚叙事、非叙事等更为多元与广阔的影像创作路径。

旨在引导学生完成从“图像思维”到“时基艺术”乃至“时空艺术”思维的转向,同时以美术学院传统造型优势为基石,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进行具备“中国特色、美院特色”且面向未来的实验影像创作实践。

7.《媒介基础(装置)》

课程团队:朱玺、高世强、吴穹

该课程是一门以图像为工具,以材料为对象的艺术思考逻辑的研究课程。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装置和现成品的概念,要求他们对装置的造物及现成品的置换谱系发展进行梳理,培养对当代装置艺术中的不同素材应用的案例进行分析、阅读的能力,特别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装置艺术的阅读问题,着重培养艺术思维能力,最终成为具有观察力、行动力、思考力、创作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8.《媒介基础(录像基础)》

课程团队:马原驰、李京键

该课程在进行设计时考虑了多重目标,一方面要使学生对“影像”这一艺术媒介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为时间性艺术的创作打下基础。

这门课程着重解决的是节奏问题,而解决的手段,是由剪辑切入,并且以专门的乐理课辅助,以音乐媒介作为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性艺术中的节奏和结构问题。

9.《虚拟现实》

课程团队:姚大钧、王旖旎、傅冬霆

该课程是全国首个VR艺术课程。

作为开放媒体系的核心,本课是整个科幻创作的集大成课程。课程中技术知识与理论知识平行推进,透过对大量科幻电影、小说与虚拟现实作品的多角度分析,研究科幻想象的叙事手法和整体架构。

教学透过科幻想象与虚拟现实叙事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理论与技术的教学。本课程培养“后媒体时代的新文艺复兴人”,即具有前瞻视野、符合当代精神的贯通型创作人才。

10.《东方雕塑临摹与转化》

课程团队:朱晨、陈汉、翟小实

该课程以田野考察为先导,以书法学习为切入,以传统雕塑的临摹为基础,以理论研究贯穿始终,并能使学生的所学通过转换训练运用于雕塑创作中。

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和多维性,以体、相、用作为课程设置的内在结构和逻辑思考。通过考察及理论研究明其体、通过临摹与相关学习别其相、通过转换及创作释其用。

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在东方文化精神的整体语境中研习中国传统雕塑的思想观念、形式语汇和表现手法。

11.《装置构造》

课程团队:阮悦来、郑靖、徐戈、张浩光、寇树德

该课程作为由基础造型训练转入现成品装置造型的先导,通过对建筑构造、机械构造以及传统艺用构成的深入研究,综合阐述构造在装置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在

研究构造艺术的同时引入了对现成品材料特性的研究,培养学生对材料特性的敏感度。旨在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构造造型”的观念,并能够在今后的景观装置创作中,将合理的新型构造运用于作品创作中。

12.《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史》

课程团队:许嘉、黄燕、石冰、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Markarov

该课程围绕古代纤维艺术、现代纤维艺术的先声、崛起、变革、发展的历程展开,系统地梳理了纤维艺术作为一门20世纪新兴艺术门类的学脉和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该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纤维艺术的了解和中国纤维艺术的独特地位的认知,认识自己在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历史过程中的使命;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令学生不断探索当代纤维艺术创作研究的新路。

13.《社区艺术策划与管理》

课程团队:陈子劲、史思源、李勇、曾晓嵛

该课程核心内容为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社区场域之中,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田野调研手段的能力,生成真切感知和社会关切,并以艺术为媒介,制定与社群互动的策划方案并展开具体行动,形成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果,达到以“作为社会工作者的艺术家路径”与“作为社会工作的艺术路径”为宗旨的课程培养目标。

14.《艺术机构战略管理》

课程团队:翟羽佳、王犁、刘潇、林梢青、钟刚

该课程课程从整个学科体系及社会需求出发,课程之间的连接相较传统艺术理论类和艺术通识类课程,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0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