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优势 >> 基于熊彼特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
熊彼特的经济思想是独一无二的,是自成体系,系统而精致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凯恩斯之后流行,并在两个世纪的战争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学术界对熊彼特经济思想的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另一方面,熊彼特的创新破坏过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观成为新增长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熊彼特的增长理论应运而生,其核心特征是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曾因其对创新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被管理大师德鲁克预言为“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
▲熊彼特照片
经济发展与循环理论经济循环理论是对静态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描述,是分析资本主义动态均衡和经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研究熊彼特的经济增长理论,首先要研究熊彼特的循环流通理论。熊彼特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来解释经济的循环,他指出,循环经济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简单过程,是受一定环境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熊彼特将循环定义为经济实体在习惯和经验的控制下,以相同形式或行为的重复循环,包括人口、财产、生产组织以及消费者在经济生活中的品味等。但重要的经济变量是固定的,或者只会发生小到难以察觉的变化,而这种微小的变化很容易被经济系统的各个部门所吸收。因此,整个经济始终处于静态均衡状态。
▲消费与生产成本结构
熊彼特以边际效用学派的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解释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他指出,整个循环经济按照边际效益相等的原则运行。生产者使用熟悉的生产过程来生产几乎恒定的产品,消费者的口味不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根据边际效用理论,产品的价值在于它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即价值取决于产品的边际效用。因此,消费品、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的价值最终体现为劳务和土地的价值。经济生活只有土地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其中社会产品的价值完全归于为消费品生产服务的劳动和土地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值,而劳动力和土地两种要素的价值取决于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生产率。
▲广义经济循环模型
循环流通模型熊彼特的循环流动模型有三个特点,第一,循环经济假设消费者偏好、技术、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制度条件不变。认为循环经济是买方也是卖方的一种简单的经济交换行为。在自由竞争和调节机制的控制下,经济总是非常准确地保持均衡。此外,循环理论还揭示了人口增加和资本积累引起的增长过程,即在生产函数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资源增加带来的微妙变化将被循环经济系统完全吸收,不会扰乱现有的经济平衡,带来经济发展。其次,熊彼特认为,在循环流通中,经济主体的行为是被动调节的,它具有适应性。经济主体以“习惯和经验”以数据为主导,采取相应的经济行为,与经济主体对社会各种产品形成的几乎不变的价值体系相适应。这种适应性使得一旦达到循环的平衡后就是稳定的。
▲狭义经济循环模型
但是,经济主体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一价值体系的全部数据,而且在经济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经济数据的波动都会超过经济主体形成的价值体系。因此,即使行动者的行为发生变化,也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和适应性反应。对此,熊彼特表示,“他们总是在经济变化中扮演被动角色”。第三,熊彼特遵循主观价值论的规律,认为循环经济不存在剩余价值或利润空间。在熊彼特看来,循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资料作为耐用库存的情况,生产的价值在于可以用“劳动与土地”生产要素和社会产品来完成,这样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社会产品的价值等于劳动和土地这两个要素的价值,而产品的总收益是由工资和租金分配的。结果,循环流动中没有剩余价值或利润。
▲企业创新三阶段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创新熊彼特的经济动力理论是以经济发展理论为研究对象,而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创新",创新贯穿于熊彼特的经济增长理论,所以熊彼特的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创新理论。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他指出,发展不是视觉模式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而是经济活动引起的人口、财富和资本积累的增加,其中蕴含的质的突破就是"创新"。创新是经济社会不断实现和实施的"新组合",这个“新”包括五点,新产品或已开发产品的新功能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技术,这种新技术或方法以新的方式存在于业务中处理产品,之后它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并使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实现任何新的产业组织。这五种情况的新组合就是经济系统的创新。
▲企业内创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熊彼特曾多次提醒,“发明、实验”应与“创新”区分开来。其中,发明与实验都是科学技术行为,是新知识、新理论的生产活动。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将新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创造和实施新的计划,实现新的要素组合的过程和行为。这种新方案和新组合可能但不是绝对的基于“发明或实验”。对此,熊彼特表示,“只要该发明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它就不会在经济上起作用,实施任何改进并使其有效是一项与发明完全不同的任务。在竞争经济中,新的组合意味着通过竞争消除旧的组合,熊彼特指出,新的组合不能通过使用闲置的生产资料来实现,只能通过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资料的不同组合来实现。以及由此产生的商业周期或经济周期。
▲熊彼特创新周期
经济增长的含义和影响因素熊彼特指出增长是一种特殊现象,所谓增长,就是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后的经济进步,发生在经济生活内部的质变,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它的。它是流通渠道的一种自发的、间歇性的变化,它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总是在改变和取代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而不是意味着价值规模的增加,它只是意味着它们边际效用的增长。熊彼特坚信创新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他指出,只有经济体制吸收了创新和技术变革的一切成果,实现了经济结构不可逆转的变化,经济才能实现增长。创新破坏了旧的均衡,实现了新的均衡,也就是说,增长是企业家实施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使生产手段和方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由此可见,这里的增长与创新有着一致的意义。
▲影响经济增长因素
熊彼特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主要有五个外部因素。首先,革命运动和天灾人祸。第二,发现大量的货币供应。第三,发现或开发新的领域,新的土地和新的市场。第四,人口的年龄和数量结构。第五,经济体制下的税收制度与关税制度的变化。与上述外部因素相对应,熊彼特将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归结为消费者品味的变化、生产要素数量或质量的变化、商品供给方式的变化。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熊彼特在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时,一方面主张排除外部因素,认为只考虑引起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因为这容易造成错觉。另一方面,熊彼特也不否认外因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条件,他认为外部因素一直很重要,有时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因素的反应可以说是经济变化的主要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外部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在分析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时,熊彼特主张排除消费者品味的变化。因为消费者的口味是由消费品的生产者决定的,即使消费者的口味发生变化,也只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因为“生产者带来经济变化,消费者由生产者主导”。因此,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对经济变化本身没有决定性影响,可以排除。
▲企业家创新思维模型
此外,熊彼特从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两方面解释说,生产要素数量或质量的变化并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在静态均衡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质量或数量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或略有变动的,年率较小的生产要素增长所引起的经济偏差很容易被原有经济系统完全吸收而重新均衡,这不利于经济发展。其次,在动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质量或数量的变化虽然会对经济的内部运行产生巨大影响,但它不是经济实现的自发突破,也不是经济运动形成的最重要因素。熊彼特强调商品供给方式的转变,即“创新”活动。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与创新相融合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和根本源泉,熊彼特坚信,资本主义经济是由创新驱动不断发展的创造性破坏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活动。对此,他写道,“资本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变革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会停滞不前,但发动资本主义引擎并使其继续运转的基本动力,来自于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或运输方式、新的市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工业的突然变化不断地从内部对经济结构进行革命,不断地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结构。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事实”。
▲价值网与颠覆式创新
可见,熊彼特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视为创造性破坏过程,而过程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活动。熊彼特在论证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时,首先从所谓循环的均衡状态出发,指出没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就没有创新,这种状态下也不会有发展。熊彼特进一步强化了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企业家创新活动假说,从一般静态均衡分析过渡到动态均衡分析来解释经济增长。熊彼特认为,创新企业家对额外利润的追求导致了创新活动的发生。他在强调追求额外利润动机的同时,更强调促进创新活动发生的其他文化心理因素。并将首创精神、对成功的渴望、苦难中的冒险与愉悦、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这五大精神要素称为企业家精神,突出了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家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创造性破坏过程模型
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淘汰过程”的概念用来说明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的具体过程。具体可以分解为“创新”、“模仿”和“适应”三个步骤。首先,实现创新活动新组合的成功会带来额外利润,这种创新活动引发了“模仿”浪潮,企业家开始分享创新利润,并开始采取办法为了企业生存而“适应”变化,这是一个激烈的竞争过程。在这种竞争过程中,企业家投入了许多新的资本,建立和发展了新的企业,破坏了适应性差的企业。创新活动所掀起的模仿和适应,通过创新生产要素的组合,促进了新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也造成了保守资本和保守企业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