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优势 >> 阅文站在价值重估的起点
文|阑夕
「能不能写出一个程序用来分析其他程序并且找到其他程序的问题?」
这不是有关ChatGPT的讨论,而是艾伦·图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思考的母题。
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后,大语言模型进入风起云涌的狂奔时代,图灵那一代科学家构想出来却始终未能得到的盛景,才近在咫尺的摆在所有人的眼前。
「到了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财经分析师和投行经理如此兴奋的描述当下,但在资本市场的热炒行情背后,AI的落地场景依然缺口巨大。
不要忘了,过去几年来,科技行业已经送走了元宇宙、NFT、Web3等多个在声名上毫不逊色的概念,AI目前看起来不在这个列表里,只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有了从零到一的技术跨越,互联网从来没有如此期盼一到九十九的增补。
更重要的是,AI绝不只是一种问答游戏。
前段时间,一名软件工程师发了下面这张图片,表示自从使用GithubCopilot辅助编程以来,完成工作的时间平均减少了55%,「太不可思议了。」
GithubCopilot始于Github和GPT-4的合作产物,它高度契合程序员社区对于AI的克制理解,当媒体都还在渲染AI能够自己写代码以后程序员也将失业的焦虑,真正干这行的,反而能够判断AI的真正价值,那就是担任好「副驾驶」的职责。
毕竟,当过老板或是做过项目的人才知道把方向盘全权交给AI是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情,AI编程再快,它一旦出了错,可不能用扣绩效的方式来追责。
将AI视为「副驾驶」的定位,则是将人类岗位提升到管理层级的主张,将冗余劳动交给AI实现,并为它的工作负责,有点类似智能外包,一切以提效为中心。
同样的转折也出现在数字内容行业。整合了千万级网络文学资源的阅文集团,其新任CEO侯晓楠不止一次将AI对作家的辅助,比喻成是从手动驾驶升级到辅助驾驶,“但不是自动驾驶”。他也多次明确表态,“AIGC不能取代作家”。
2个月以前,阅文经历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组织业务升级之后,短短一个月又推出网文行业首个大模型。侯晓楠上任百日,就确立了新的中长期战略「AI+IP」,步幅迈得极大。
考虑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文本生成方面的零成本输出能力,网文平台宣布全面拥抱AI的消息很容易被理解为从此要让AI来写书了——事实上,亚马逊的自出版平台每个月都有数万本AI创作的小说上架——但是显然,这不是阅文的目的。
8月10日晚的阅文财报电话会议因此格外引人瞩目,侯晓楠首次公开了阅文在AI布局上的多项新进展。在他看来,AIGC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阅文计划把AI融入IP产业的各个业务环节。
而辅助作家创作,是阅文进军AI+IP的“第一炮”。加载了「阅文妙笔」大模型的应用端App作家助手妙笔版,也给一百多个作家内测过了,据说评价普遍不错,已经能在场景描写、打斗描写、世界观灵感等方面打打辅助。
妙笔开放内测后,名额很快预约满了。这和隔壁绘画圈的吵闹境地完全不同,那边因为所谓「喂图炼丹」的争议已经演变成你死我活的阶级矛盾,每天都在发生砸烂珍妮纺织机的撕逼。
这又回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AI的本质依然是工具,拿它做什么的选择,是最重要的,它可以为一门手艺掘墓,也能让一门手艺发光。
···
郑渊洁说他以前写小说时,每次给笔下人物起名字都很头痛,后来干脆去抄监狱的犯人名册,一来是图方便省事,二来也为证明一个人的好坏和名字没有关系,正在坐牢的人名也可以成为书里的正面角色。
时至今日,帮助作家给人物起名已经成为了「阅文妙笔」的基础功能之一,除此之外,在写作过程中代为梳理海量资料,以及提供门派设定等灵感建议,都被阅文旗下参与内测的作家们使用到了。
熟悉网文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市场的生产力,其实不是大众熟知的团队化协作,而是主要来自创作者的单兵作战能力,越是优秀的写手,就越需要心无旁骛的环境,从作息安排到精力分配,对写书以外的事情越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