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材料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

发布时间:2022/9/19 20:14:11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

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1.人们运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把握有关社会现状的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是社会调查。

2.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是社会研究。

3.社会研究中的一种类型,它只包括以直接的社会调查为资料来源的社会研究活动,而不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是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研究的特征★★4.社会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经验性、理论性、社会性。

5.社会研究的社会性特征:目标具有社会性的意义;是一种社会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结果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术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

6.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一般是在特定理论指导下的认识活动;结果应该上升到理论层次。

社会研究的主体、对象、内容★★★★7.社会研究的主体:进行社会研究的组织与人员。

8.扮演的角色:组织者;委托者;承担者(学术机构、研究机构);资助者(民间基金会)。

9.社会研究的对象:社会中某类群体或组织的总体。

10.社会调查的对象:社会调查活动中直接访问和观察的单个对象。

11.社会研究的概念比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更为宽泛。

12.类别: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老年人、残疾人”,可以用其全部或多数成员的特征去推论整个类别群体的特征。

13.集合: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组成集合体的分子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组织”、“社区”、“国家”、“社会”。最大的特征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即集合体有超出构成其成分的各个分子和亚单位之外的总体特征。不能用其分子的情况去推论集合体的特征。

14.“分析单位”,区分社会调查对象和社会研究对象。分析资料时所使用的单位和层次:高层次的社会单位;中间层次的组织、社区和群体;个人。如果混淆了分析层次,则可能导致“以偏概全”或“简单还原”的错误。

15.“以偏概全”是指从低层次的分析单位中得到的资料去简单推论高层次社会单位的情况。用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目标的总和来代表企业的目标。

16.“简单还原”,则是指将高层次分析单位中得到的结论简单地推论其中每个成员。用全社会的犯罪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去推论个人犯罪的可能性与其经济收入的关系

17.社会研究的内容:社会研究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和要探索的社会问题的具体内容。研究内容的广度和层次受研究的目标所决定。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现状调查、态度调查、因果分析、预测分析及对策研究等不同的层次。“现状调查”,是指对某类社会现象实际存在的状况及其表现的调查;“态度调查”;“因果分析”;“预测分析”“对策研究”提出的政策行动建议。

社会研究的目的★

18.探索未知的事物、验证不确定的知识、扩展已有的知识。

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19.“价值判断”、“价值中立”、“价值关联”

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20.:经验性、理论性、规范性、多样性

确定研究题目阶段★21.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确定研究题目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收集资料阶段;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应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22.区别:研究目标不同。理论性研究如何发展一般性的社会知识;关心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应用向研究是如何有效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23.联系:应用性研究要理论指导、要进行理论分析、是理论性研究的延伸。

探索性研究的含义★24.初步了解的过程、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

25.主要内容:实地考察、请教专家、查阅资料。

26.意义:先导性研究,使研究者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解释性研究的含义★27.对于社会现象或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普查的主要特点★

28.结论确定;资料精确普查的形式比较规范;调查项目少;工作量大。

抽样调查的特点★29.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内容可以比较广泛和深入,并且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较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概括。可以将抽样调查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从而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

个案调查的特点★30.调查的深入性;比较节省人力和经费;调查质量高;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对研究结果有影响;不能够按照统计学的原理将调查结果推论到总体。

个案调查的典型调查、重点调查★★31.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的方法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来进行调查,并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情况。核心:抽取样本。

32.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研究方式。由于个案调查的调查对象很少,并且一般都没有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因此不能按照统计学的原理来将其调查结果推论到总体。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典型调查、重点调查。

33.典型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它试图通过深入地“解剖麻雀”,以少量典型来概括或反映总体,从特殊性中发现一般性。

34.重点调查——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鞍山钢铁公司、宝山钢铁公司等几个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和销售的基本情况)

定量研究的特点★35.定量研究特点:

(1)基于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2)注重将所研究的问题从复杂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中抽象出来加以具体的数量化描述,并分析其因果关系。(3)采用量表、问卷等手段去进行调查,并通过被调查者的语言和行为等外部信息去获得有关的经验资料。

(4)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并且常常采用数学符号和形式逻辑的表述方式。

两类方法优缺点的比较★★36.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优缺点:

(1)定量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地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其结论更准确、更科学,大大提高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程度,并能够对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精确的分析。但是,定量方法在社会研究中也有局限性。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被调查者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社会过程中的一些复杂因素。很难客观、准确地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依赖数量分析。

(2)定性方法虽有其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本质的突出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定性方法所获得的结论难以在较大范围中推论到总体;其研究成果很难以数学的语言加以精确的描述。在规模相似的情况下,定性研究往往要比定量研究耗费更长的时间,并且定性研究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不易动员大量的人员参与调查工作,难以形成统一的大规模社会研究行动,与定量研究相比,它更难以应用于当代社会中经常需要的大规模的、快速的社会研究。

横向研究的含义★37.关于某类社会现象在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里的存在状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38.常见的横向研究有:民意测验、市场调查、人口普查。

纵向研究★39.纵向研究:社会史研究、生活史研究、政治制度史研究、家庭生命周期研究。

40.类型: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队列研究)、同组研究(追踪研究)

(1)趋势研究是对某种社会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通过对我国每个五年计划中GDP的数据的比较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2)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不同时点调查—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不同年代的思想发展过程)

(3)同组研究,它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第三章选题与研究设计

选题的含义★41.确定研究题目过程:确定研究题目的内容;要确定研究的角度;要确定题目的层次;要确定研究的目标。

选题的标准题目的来源★★★★★

42.选题的客观标准:重要性、新颖性、可行性。

43.社会研究的题目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选题方式★

44.选题方式:研究者选题、实际工作部门定题、学术界选题45.研究内容:研究项目所包含的具体研究事项。

选题过程★46.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

(1)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初步选择研究题目;

(3)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

(4)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

(5)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47.研究内容:研究项目所包含的具体研究事项。

48.研究范围:即在相关的调查工作中所涉及对象的范围:是一个组织、一个社区,还是一个大的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范围。

49.研究的层次:个人还是社区或组织。

50.社会研究的对象:被研究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或者是研究所指的其他社会单位。

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

51.论述研究设计包括的主要内容:

(1)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1)确定研究目的;2)确定研究性质。

(2)确定分析单位和具体的研究对象;1)确定分析单位;2)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3)确定调查对象。

(3)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1)确定研究方式;2)选择资料收集方案;3)设计资料分析方案。

52.确定分析单位:社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分为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产品等不同的层次。

53.确定研究目的的层次: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等不同的层次。

54.确定研究性质:研究性质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确定研究方式★★★55.选择研究方法过程:

(1)确定研究方式:1)调查研究:可以获得标准化的数据资料,大量采用;2)实验研究:在人为控制的条件进行研究。(微观层次研究);3)文献研究: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4)实地研究: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获得比较真实和深入的研究资料。

(2)选择资料收集方案。

(3)设计资料分析方案。

第四章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社会理论★★★★56.社会理论的特点:

(1)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等)。

(2)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

(3)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

57.社会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

(1)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2)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3)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

(4)社会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

58.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概念、变量、概念或变量之间的关系。(1)概念,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2)变量: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概念。(3)变量和概念的关系:联系:就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变量与之相对应概念实际上是同一的。

理论★★★★★59.理论的基本形式:(1)理论命题:各个概念(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语句。分类:简单描述性命题、比较性命题、解释性命题(多个概念、因果关系)和预测性命题。(2)理论模型: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征及其关系的再现。1)表述方式:变量结构图示法、坐标图示法、公式法。2)变量结构图示法:包含许多变量。当研究所涉及的变量数较多时,常采用这种表述方式。缺点:难以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变量A→变量B→变量C"3)坐标图示法:能够表示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4)公式法较精确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助于精确的定量分析。缺点:所包含的变量较少。

60.理论的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1)宏观社会理论(一般性社会理论):高度的概括性;高度抽象的概念,整体社会层次。

(2)微观社会理论:个人和家庭层次等微观的社会层次。比较容易直接通过与经验事实的比较来加以验证。旨在解决具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并为具体的政策和其他行动提供具体指导。

(3)中观社会理论:反映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社会现象的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区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等

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

61.“理论假设”是指一种有待于经验验证的理论雏形。理论建构的目标是形成理论假设。

62.经验归纳原则:通过经验观察和资料累积总结关于该现象的普遍性命题,如“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的普遍性命题

63.演绎推理原则:从一个(多个)命题推导出另一个新的命题,“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张三是人”→“张三会死”的新命题。

64.假设-检验原则:研究者提出理论假设,根据实际调查资料中是否有足够大比例的人符合这种情况,决定能否证实这一理论假设。定性研究不需要采用“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

65.统计性原则:社会研究要发现社会运行的统计性规律。

66.抽样-推论原则:通过对部分成员的调查结果去推论总体的情况。

定性研究的方法特点★67.不需要采用“假设一检验”的研究逻辑,不需要在正式收集资料前严格设计一个假设性的理论模型,而是由研究者直接进入研究场所,通过与被研究者进行长期性的深度接触,并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去获得有关的定性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而得出研究结论。

第五章抽样

抽样★★68.抽样是指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取一组元素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元素集合称为样本。每一个具体的调查对象被称为元素,全体研究对象被称为总体。样本中元素个数与总体中元素个数的比率,即样本规模与总体规模的比率称为抽样比率。

69.研究者在实际抽样时,经常是先找到一份近似涵盖所有总体元素的名单——抽样框。

70.抽样的步骤:(1)设计抽样方案。(2)抽取样本。(3)评估样本。

非概率抽样★★★★★71.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配额抽样、判断抽样、雪球抽样(1)方便抽样(偶遇抽样):“街头拦人”;要求读者剪下报纸刊登的问卷,填完后寄回去。(2)配额抽样:首先要确定配额比例,局限:需要掌握总体的最新资料,有很大的随意性。(3)判断抽样(立意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其研究的目的或专家的判断来选取样本。对研究者个人的研究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用来选取很难以接近的特殊人群。(4)雪球抽样(网络抽样)是一种多阶段的技术。适用情况:雪球抽样特别适合用来对成员难以找到的总体进行抽样,如城市中的散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和吸毒者等。也可以用雪球抽样对具有一定网络联系的总体进行抽样,例如,可以用这种方法抽取一个高收入人群的样。

概率抽样★72.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阶段整群抽样。

73.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等概率、独立性)来抽取样本。方法:抽签法、随机数法。

74.系统抽样/机械抽样/等距抽样。

75.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次级总体),然后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

76.多段整群抽样:按总体内的层级关系,把抽样分成几个阶段来进行。除非是针对特别大规模的总体或者有某些特殊的要求,对于一般性的社会调查样本规模一般不要超过人。

样本规模★★77.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1)如果不考虑经费问题,样本规模主要取决于抽样精度和总体标准差。

(2)研究中要求的抽样精度越高,则样本规模越大;反之亦然。

(3)当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总体规模继续增加,样本占总体的比例与抽样精度之间并不是正向的线性关系。

(4)在给定抽样精度后,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所需样本规模也越小;反之亦然。

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测量的概念与过程★★78.测量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2)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3)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4)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5)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79.测量的基本步骤:

(1)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

(2)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

(3)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概念化与操作化★★★80.“概念化”——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

81.“操作化”——将概念转化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和指标。

82.测量层次:按精确度由低到高,测量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1)定类测量:是根据属性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分类。(2)定序测量:不仅对属性进行分类,而且还根据属性强度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顺序排列。标记属性强度的数字之间可以比较大小、高低或先后,但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个距离并不等于所测属性强度的间距。“非常好”“不错”“尚可”。(3)定距测量:摄氏温度;标准化智力测验(IQ)。(4)定比测量:具有分类、次序、距离和比率特征的测量层次:开氏温度、收入、年龄。

指数与量表★83.量表的类型: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语义差异量表:用来测量“自尊心”的罗森伯格量表。

84.建立指数的步骤:(1)指标选取:选取符合标准的指点标。(2)指标加权。(3)处理缺失值。

85.指数测量与量表测量的区别:

(1)量表是根据被测量对象对问题的回答强弱程度,给予不同的得分;指数是根据被测量对象选择指标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得分。

(2)量表测量属于定序测量层次,指数测量在实践中常作为定距测量或定比测量层次来使用。

(3)从使用频率看,指数比量表运用得更加频繁,因为建立量表难度较大。

86.建立指数时处理缺失值的常用方法:

(1)如果数据中缺失值所占的比重不大,可以考虑删除那些含有缺失值的被访者;

(2)如果指数有多个指标,可以考虑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3)在大样本和指标较多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

87.简述建立指数时选取指标的标准。

(1)要尽可能挑选表面效度较高的指标。

(2)要对不同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

(3)如果某个指标与其他所有指标都不相关,那就应将这个指标排除掉。如果两个指标之间完全相同或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也只需要保留一个。

测量质量的评估★★★★88.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

89.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内容效度的随意性小于表面效度。在“社会阶层”这个概念的定义中,通常包含教育程度、收入程度与职业等数个层面,如果测量“社会阶层”的测量工具只包含收入层面的指标,就明显缺乏内容效度。

90.简述评估策略工具再测信度的过程。

(1)研究者选定一批受试者。

(2)研究者就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场合对受试者进行两次测量。

(3)研究者计算两次测量分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说明两次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91.简述再测信度的不足之处与使用时的矛盾。

(1)不足之处是第一次测量产生的练习效应会对第二次测量产生影响。

(2)矛盾在于,缩短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被测试者比较容易回忆出测试的内容。延长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则被测试者比较容易受外部影响变化。

92.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

(2)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3)可信的测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4)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第七章问卷设计问卷的基本结构★

93.一份规范的问卷大体上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封面、致被调查者信、填答指南、问题、答案(选项)、编码位、访问记录、结束语。

94.封面通常由四项内容组成:问卷编号;问卷名称;调查主持单位;问卷设计时间。

95.问卷中的问题是调查指标的具体化,答案则是研究者设计的测量尺度,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问卷的主体部分。问题究竟预留多少个编码框,主要视答案的数量而定:个位数的答案——一个编码框;十位数的答案——两个编码框;百位数的答案——三个编码框。

96.填答指南对于被调查者正确填答问卷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没有访问员的情况下,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必须有清晰的填答指南。

97.问题的类型:有关事实的问题,有关态度的问题、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98.根据问题与答案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把问卷中的问题分成三种类型,即: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和半开放式问题。

99.填答指南就是关于如何填答问卷的说明,一般有三种类型:总体性的填答指南、问卷各部分的填答指南、个别问题的填答指南。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步骤★★★.问卷设计注意问题: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问卷中可以有多一点的开放题,供被调查者自由回答;若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则在问卷中应尽量设计封闭题。如果设计了开放题,一般放在问卷的最后面。研究主题决定着问卷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电话进行访问,一般把访问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比较合适,这就要求问题少而精,简洁易懂。

.论述问卷设计时考虑被调查者的原则。

(1)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

(2)被调查者的语言习惯;(3)被调查者的文化心理背景;

(4)避免设计过长、过于复杂的问卷;

(5)保持问卷卷面的简洁明快;

(6)问卷中应当尽量避免设计太多复杂的回忆性问题和提出被调查者不熟悉的问题。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1)满足研究需要原则。

(2)考虑被调查者原则。

(3)与资料分析方法相结合原则。

(4)考虑具体调查方式原则。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1)准备阶段。(2)设计问卷初稿。(3)试用问卷初稿。(4)修改、确定问卷并印制。

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关联式问题是指一组密切相关、前后衔接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是否继续回答后面的问题。通常第一个问题可以称为“过滤性问题”,后面的问题则称为“相倚问题”。问技术是问卷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简述高质量问卷的标准。

(1)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问卷适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3)问卷适用于研究对象。

(4)问卷中的问题少而精。

.问卷设计中问题排序要遵循的一般规则:

(1)内容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

(2)简单的问题放在前面。

(3)容易引起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

(4)了解现状的问题放在前面。

(5)个人或单位的基本情况放前面。

(6)开放题放在问卷的最后面。

问卷的标准★.高质量问卷的标准:

(1)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问卷适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3)问卷适用于研究对象。

(4)问卷中的问题少而精。

问卷调查的实施★★★.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的缺点是调查者缺乏对调查过程的直接控制。

.电话调查的缺点是:一方面,有时抽样会出现偏差,家里没有电话的人被排除在抽样框之外;另一方面,电话调查不能面对面地交谈,调查员难以通过被访问者的一些非语言信息来判断其回答问题的认真及真实程度。

.问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有面对面的访谈调查、电话调查、留置问卷、集中填写问卷、报刊调查、网络调查等。这些调查方式又可以分为问卷访谈调查和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两大类。问卷访谈调查是最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之一。

.调查资料的审核要注意的问题:

(1)完整性,是不是该填写的项目都填写了。

(2)有没有逻辑错误。

(3)通过检查问卷中的控制性问题来判断回答的可靠性。

.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的实施方式:

(1)留置问卷。

(2)邮寄问卷。

(3)集中填写。

(4)报刊调查。

(5)计算机网络调查。

问卷调查的优缺点★★★.优点:(1)调查对象众多;(2)节省资源;(3)隐蔽性好;(4)标准化、规范化;(5)便于定量处理。

.缺点:(1)预设;

(2)能够一致地理解问卷内容为前提;

(3)假定调查对象愿意回答问题;(4)假定调查对象不受环境影响;

(5)假定研究对象的回答真实;

(6)假定能够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访谈法

访谈法的类型★★★★★.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结构式访谈法、无结构式访谈法;

.根据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方式:直接访谈法和间接访谈法;

.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一般访谈法和特殊访谈法。

.特殊调查——重要事件的当事人、囚犯,以及儿童和聋哑人等。

.个别访谈法——用于了解带有个人性、隐私性和隐蔽性的问题。

.无结构式访谈法/开放式访谈/非标准化访谈法——不对访谈的方式和内容预设严格的限制,而只按照一个大致的访谈提纲而围绕某一主题所进行的访谈。

.小组访谈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多名被访者之间形成对所访谈问题的讨论。

访谈的程序★.访谈的程序:对于无结构式访谈来说,访谈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根据研究目的和理论假设,准备访谈提纲。进入访谈:

(1)取得地方机构或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2)与访谈对象见面与自我介绍。

.控制跑题的正确方法:归纳法;提要法;以动作转换话题。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2小时。事后记录——不破坏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互动,减少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影响。

.简述访谈的准备工作:

(1)熟悉调查内容。

(2)了解被访者的社区特征。

(3)确定并了解访谈对象。

(4)拟定实施访谈的工作计划。

(5)准备工具。

.试述访谈控制中的方式与技巧。

(1)提问控制:1)恰当的提问方式。2)恰当的题目转换方式。3)控制跑题。4)对问题的追问。5)合适的发问与插话。

(2)表情与动作控制:1)动作技巧。2)表情技巧。

访谈员的选择★.访谈调查员应具备的一般条件:诚实与精确;兴趣与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

.访谈调查员应具备的特殊条件:性别;年龄;教育;语言与社会背景。

小组访谈前的准备★.小组访谈法(口头调查、同时访谈若干个被调查者),也叫集体座谈法,它是访谈法的延伸和扩展,包含:“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专题小组访谈”或“焦点小组访谈”:围绕着某个专门的题目而展开。通过被访者之间的讨论交流来开拓思路。

.小组访谈法的种类:按照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区分:

一类是以了解情况为主的小组访谈;

另一类是以研究问题为主的小组访谈。按照会议的形式也可将小组访谈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互相讨论式的小组访谈,即与会者互相研讨和争论,既可互相补充,又可互相反驳。另一类是各抒己见式的小组访谈,即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一般不批评别人的意见,所谓的“头脑风暴法”就属于这种类型。

.小组访谈前的准备:

(1)明确访谈的主题;

(2)准备调查纲目;

(3)确定访谈规模;

(4)物色访谈对象;

(5)选好访谈的场所和时间。

.小组访谈法的缺点:

(1)易受被访者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保密性差。小组访谈法的另一个缺点是保密性差,因而导致一些具有敏感性、保密性和隐私性等特点的问题不宜于在小组访谈上交谈。

(3)比较费时。

.对小组访谈过程的指导和控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打破短暂的沉默。

(2)创造良好的访谈气氛。

(3)开展民主、平等的讨论。

(4)把握访谈的主题。

(5)做一个谦逊、客观的主持人。

(6)做好被调查者之间的协调工作。(7)应当场做好访谈记录。

第九章观察法

知识点名称内容观察法★.科学观察的特征——观察前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系统的观察设计、有系统完整的记录、观察过程应避免主观和偏见、观察的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英国社会学家C.A.摩瑟说“观察可称为科学研究的第一等方法”。

.观察法的特征:

(1)在观察之前先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观察获取资料;

(2)需要有系统的观察设计;

(3)有系统完整的记录;

(4)观察过程应避免主观和偏见;

(5)观察的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

.观察法的优点:

(1)观察法可以实时地观察到社会现象或行为的发生。

(2)能够得到不能直接进行访问调查或不便于进行访问调查的对象的资料。

(3)通过一些特殊的设备或特殊的方式,观察者可以在不干扰被观察者的情况下,获取最真实的资料,这是其他方法都不能做到的。

试验室观察★.实验室观察的典型范例: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进行的有关模仿学习的研究。

.实地观察的典型范例: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精神病院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是实地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相对应)的主要方式之一。

实地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实地观察: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状态下,观察并收集资料。

.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或团体之内,作为被观察者中的一员来进行观察,又称局内观察。典型范例: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太平洋新几内亚附近的特洛布里恩群岛上对当地土著民的研究。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的优缺点:

(1)参与观察的优点是:受研究者先入之见的影响较小。能够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最丰富、最真实的资料。

(2)参与观察的缺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技巧,在参与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的主观作用和影响很大,很难有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再加上参与观察一般不具有固定的程序和标准化的观察项目,研究很难重复,由此获得的资料往往缺乏必要的信度。另外,在参与观察中,由于观察者的参与,特别是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时,被观察者往往会表现出与通常情况下不一样的行为,从而影响资料的真实性。

(3)非参与观察的优点:非参与观察克服了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参与对被观察者的干扰作用,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

(4)非参与观察的缺点:对研究对象的活动缺乏有效的参与,只能获取表面的资料,不能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丰富的深层次的信息。

结构式观察★.严格地界定研究问题和观察的项目,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采取标准化的工具进行记录的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的优缺点:

(1)优点在于它的弹性。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可以表现出足够的灵活性,所收集的资料不会受到事先规定的观察项目和记录标准的干扰和限制,能更深入、全面、客观地收集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的信息。

(2)缺点和局限则在于观察过程、观察内容、观察记录会因观察者不同而不同,所收集的资料带有较多的观察者个人色彩,观察结果缺乏必要的信度,难以重复验证。非结构式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没有统一的形式,通常只能进行定性的分析。

观察★★.间接观察:根据观察内容性质的不同,间接观察又可分为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

.观察前的准备:明确观察的目的,制定观察方案,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

对资料的审核★.观察法获得资料的检查要注意的方面:

(1)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调查提纲获得的。

(2)如果能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的资料,则应把通过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比较、核实。

(3)当观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时,调查人员要随时将获取的信息同小组其他调查人员所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

(4)对于较重要的问题,要注意调查时间的长短。

观察信度★★.影响观察信度的因素:(1)观察内容界定的明确性。(2)观察类别定义的严格性。(3)环境的变化。(4)人的变化。

.提高观察信度的措施:

(1)必须明确界定观察的内容,尽量减少由于观察内容不明确所造成的观察内容的随意性;

(2)必须对观察的类别进行严格的定义,减少因类别定义不严格所造成的分类的随意性;

(3)必须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人在时间中的变化,尽量减少环境和时间对观察资料准确性的影响。

观察效度★★.影响观察效度的因素:

(1)观察方式、观察人员、观察地点和观察时间对于研究课题的适当性。(2)观察内容的选择和操作化方式。

(3)“观察者偏见”。

(4)“被观察者效应”。

(5)观察者的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第十章实验法

实验法的相关概念★★

.自变量一般是试验中加以控制或者主动施加的可观测变量。

.因变量一般是实验中需要检测的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实验调查的群体或个人是实验对象。

.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实验组。

.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控制组。

实验法的程序★.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通常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检验。

.实验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假设

.实施实验法研究的条件:

(1)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必须是明确和具体的;

(2)能够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3)实验刺激有足够的强度并容易操控;

(4)实验程序必须是可重复的;

(5)实验条件应该得到较高程度的控制。

.选择受试者的原理:

(1)随机法(2)配对法:(3)排除法:(4)纳入法。

.实验研究分为准备、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

单变量、多变量的实验设计★.后测设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使两组情况完全相同,一组为控制组,一组为实验组,只做一次实验检测。

.前测后测设计:这种设计尤其适用于实验对象样本容量较小或者样本差异性较大的情况。

.四组设计(所罗门设计):将被试随机取样,并随机分为四组,两组为实验组,两组为控制组,两组中一组有前测,一组无前测。

.多变量的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多因实验设计、拉丁方设计。

现场实验及其典型案例★.现场实验典型案例:

(1)霍桑实验;(2)斯温格尔的“啤酒偷窃案”实验。

.现场实验特点:

(1)隐蔽性好、真实性较高,实验对象一般不易发现实验目的,很难觉察到实验者的存在。

(2)实验变量引入比较自然,因而现场实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实验法的优缺点★★.实验法的优点:

(1)可检验因果关系。(2)较为经济。(3)易于重复。(4)控制能力较强。

.实验法的缺点:(1)人为干涉。这是实验法最大的弱点。(2)样本选取的缺陷。(3)实验人员的影响。(4)道德和法律的限制。

第十一章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文献法是一种非介入式的社会研究方法。

.介入式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法、量表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文献的种类及来源★.书面文献指用文字或数字记录的资料,是一种最广泛的文献形式。

.原始文献指由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人所写的资料。

.文献的分类:根据文献具体来源的不同,把文献资料分为原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也可以把它分为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及大众传播媒介三大类。

.根据文献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书面文献、音像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献。

.官方文献主要包括政府、企业或组织的会议记录、备忘录、财务记录、各种正式报告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材料案卷。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各种正式出版物(如报纸、杂志、期刊、各种书籍、歌曲、绘画、影视剧等)和其他通过广播途径传播的影视作品(如电台和电视台播放的各类节目等)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迪尔凯姆的《自杀论》: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研究范例;查阅大量官方统计资料分析相关的社会现象(自杀行为),并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分析单位。

(2)注意效度问题。

(3)注意信度问题。

(4)对现存统计资料的审核,要注意资料来源、调查目的,以及指标的定义和分组标准问题,指标的统计总体范围的一致性。

.在做推断时,所依据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单位与结论的分析单位不一致。这种错误就是常说的“区位谬误”。

内容分析的主要环节★★.文献资料的编码步骤:

(1)明确计数单位。(2)建立分类体系并编制编码表。(3)对计数单位进行编码。

.内容分析的主要环节:

(1)抽取文献样本;(2)确定分析单位;(3)进行编码;(4)数据的加工处理;(5)信度和效度检验。

.研究者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码时常用的计数单位有:

(1)单词或单个符号;(2)主题;(3)人物;(4)句子或段落;(5)项目。

第十二章研究资料的审核、整理与统计分析

资料审核、整理★★.系统审核:在收集资料后集中时间进行审核。

.多次审核:对重要资料进行反复的各种形式的审核。

.实地审核或收集审核:资料审核和资料收集工作同步进行。

.资料审核原则:

(1)真实性原则。(2)标准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4)完整性原则。

.资料整理的原则:(1)条理化。(2)系统化。(3)统计汇总。

分类与分组★★.穷尽性:分组标志的确定必须使所有个案的特征表现都找到归属组,无一例外,也就是要将所有可能的类别都要列出。

.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标志:如研究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以年龄为标志进行分类。

.互斥性:分组标志应该互斥,要使每个个案的特征表现只能分配到一组之内,不能同时在几个组内出现。

.从反映事物本质的需要去选择标志:社会现象的众多特征中有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应选择反映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类标志。

.分类标志的原则:

(1)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标志。(2)从反映事物本质的需要去选择标志。

(3)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去选择标志。(4)分组标志的确立必须坚持穷尽性和互斥性的原则。

.按数量标志就是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为分类标准。

.数量标志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按单值分类;二是按组距分类

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计算机汇总:(1)编码。(2)登录。(3)录入。(4)程序编制。

统计表的设计★.统计表制表的要点:

(1)文字书写应工整,字迹清晰,数字应填写整齐,数位对准。

(2)当数字为0时要写出来;如果不应有数字时应用横短线“-”表示;当缺某项数字或因数字小可忽略不计时,用省略号“……”表示;当某项资料应免填时,用符号“×”表示。

(3)统计数字部分不应留下空白。

(4)当某数与左右、上下相同时,仍要一一填写,不能用“同左”、“同上”等字样代替。

.统计表的内容:

首先,统计表的总标题应当用简练而又准确的文字来表达统计资料的内容以及资料所属的空间和时间范围。

其次,统计表中的指标数值有着一定的计量单位。当表中指标数值都以同一单位计量时,应将计量单位标写在统计表的右上角;当同栏指标数值以同一单位计量,而各栏的计量单位不同时,则应将计量单位标写在各纵栏标题的右侧或下方。

.统计表的形式:

(1)统计表的上、下两段应以粗线绘制,左、右两端习惯上不划线,采用不封闭的“开口”表式。

(2)统计表应是长、宽之间保持适当比例的长方形,过于细长、短粗或正方形都应尽量避免。

集中量数分析★★★.集中量数也称集中趋势量数,它是用一个数值去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常用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是表明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数值。把一组数据按照其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处于最中间位置那个数就是中位数。标准差又叫做均方差,是指资料中各个数值与算术平均数相减之间的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在统计分析中集中量数的作用:

(1)集中量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其数量的一般水平。

(2)集中量数可以对于在不同空间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

(3)集中量数可以对一定社会现象在不同时间中的变化进行比较,以说明这些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4)集中量数可以用来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离中量数分析★.离中量数: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标准差。

.标准分数的作用:一是可以表明原始数据在总体分布中的相对位置;二是可以对不同分布的各原始数据进行比较。

.离中量数的意义与作用:

(1)离中量数的意义在于阐明被研究现象的差异特征。

(2)它的作用在于:1)描述了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使我们对一组数据的全貌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2)对集中量数的代表性作了补充说明,差异量数越小,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

相关系数★

.它的符号是r,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如果r=-1,那么是完全负相关;如果r=l,则是完全正相关。一般说来,如果r的绝对值介于0.7—1.0之间,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

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类型★.根据研究报告的目的和面向的目标对象分为:普通研究报告、学术性研究报告。

.根据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分为描述性研究报告、解释性研究报告。

.根据研究的性质分为定性研究报告、定量研究报告。

.根据内容涉及的范围分为综合性研究报告、专题性研究报告。

.综合性研究报告主要用来展现综合性调查的结果与发现,内容通常涉及到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的状况,通过报告能使读者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综合性研究报告注重其全面性,篇幅一般比较长,多以描述性为主。

.专题性研究报告聚焦于一个方面作深入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篇幅相对较短,多以解释性为主。

.定量研究报告是以调查研究的统计资料或其他数据资料为基础撰写的研究报告,主要通过对量化资料的统计分析展现研究的结果和发现。

定量研究报告的特点是多采用公式和图表等数量化的工具来表达其研究结论,并且更注重报告的格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定性研究报告是以实地研究资料为基础撰写的研究报告。定性研究报告通常不具有固定的格式,在结构和文字的表现上比较灵活,在描述和解释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

撰写研究报告的步骤★★★.主题是研究报告的灵魂。材料是社会研究报告的血肉。提纲是研究报告的骨架。摘要是研究报告要点的摘录。

.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和一般要求:

(1)撰写研究报告的步骤包括确立主题、组织材料、拟定提纲和撰写成文(2)确立主题之后,需要根据主题筛选并组织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

(3)根据主题要求、材料与主题的关系,以及各项材料之间的实质和逻辑关系拟定详尽的写作提纲;

(4)按照拟定的写作提纲用文字、公式和图表等方式将社会研究的结果和发现呈现出来,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

(5)撰写研究报告行文方面,一般要求客观陈述事实,避免使用第一人称,避免哗众取宠,避免使用恭维或自吹性的语言文字;

(6)遵循引证和注释的基本原则与一般格式,遵守学术规范;

(7)按照学术规范要求排列参考文献和索引等内容。

撰写研究报告行文方面的一般要求★.撰写研究报告时应注意的原则:

(1)对事实的陈述,要力求客观平实,避免在文字中使用主观且带有感情成分的词句。

(2)不要试图去说服读者,而要尝试把事实告诉读者。

(3)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4)避免借权威之名来增强文字的力量。

(5)避免哗众取宠。

.撰写学术性研究报告时引证资料并注明出处的作用:

(1)可以增强研究者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2)保证所引用的材料的真实性

(3)体现对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尊重

.文内注释:在正文内用括号的方式直接对引证资料的出处、前后内容的呼应或对正文的补充解释进行注释。文后注释:在正文需要注释的地方做一标记或编号,将注释放在每页的下方或全文的末尾的注释方式。

.对于未出版的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应包括的项目有:作者、论文名称、授予学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博士(硕士或学士)论文(未出版)、时间等。

标题★.单一结构型标题:只由一个语言结构组成的标题。这个语言结构或者是一个复合的语词,或者是一句话。例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保健品遭遇信任危机》、《谁是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电脑进家大势所趋》等。

.复合结构型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共同构成报告的标题。例如:《持股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职工分化的影响——一项关于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研究》。

.直陈主题式,即直接在标题中陈述研究的时间、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主题。

.结论展示式,即在标题中展示有关社会研究的结果或发现。

.反问疑问式,即在标题中将研究的主题用反问或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来。

导言★.学术性研究报告的导言部分包含的内容:说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意义、文献综述、介绍研究目标与假设、重要概念的界定。

.文献综述篇幅不宜过长,尤其不要将以往无关紧要的所有文献资料不加选择和批评地堆积在一起。文献综述是对近年来学者的研究所做的简明扼要的批评性回顾。文献综述的好坏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对已有文献的论述是否系统,批评是否深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5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