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材料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2022/7/14 17:25:31   
北京皮炎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a_8833163.html

作者简介

陈红涛,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十二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系统工程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曾在《中国航天》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关于系统工程的文章。

国外把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SystemsEngineering,MBSE)视为系统工程的“革命”、“系统工程的未来[]”、“系统工程的转型”[]等。国内中航工业集团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应用。本文首先对“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的技术”这一定义进行分析,从根子上探究系统工程的本质是什么,进而从系统建模的角度认识系统工程与系统建模技术的关系,从系统建模技术的颠覆性发展来对比MBSE和传统系统工程,分析MBSE的基本原理,阐明其优势。

系统工程包括技术过程和管理过程两个层面,技术过程遵循分解-集成的系统论思路和渐进有序的开发步骤,即V型图所示。管理过程包括技术管理过程和项目管理过程。工程系统的研制,实质是建立工程系统模型的过程,在技术过程层面主要是系统模型的构建、分析、优化、验证工作,在管理过程层面,包括对系统建模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因此,系统工程这种“组织管理的技术”,实质上应该包括系统建模技术和建模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两个层面,其中系统建模技术包括建模语言、建模思路和建模工具。传统系统工程(TraditionalSystemsEngineering,TSE,也是Text-BasedSystemsEngineering的简称)自产生以来,系统建模技术中的建模语言变化较小。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建模语言、建模思路、建模工具上有重大转变,相对传统系统工程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是系统工程的颠覆性技术。

一、系统建模技术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工程系统建模是工程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

工程系统研制过程,就是建立工程系统模型的过程。用户提出的需求是工程系统研制工作的“第一推动”,设计部门把这些需求“翻译”为系统架构模型(功能模型),再结合技术供应商的零部件模型,形成一个平衡、优化、集成、联动的系统模型,进而得到能够让工人使用的物理模型(蓝图及工艺规程)。各个层次的模型、各个部分的模型、各个专业的模型,必须进行良好地追溯、集成,此后各方对模型的修改完善都以此为基础和平台。而且,系统模型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不断地通过系统仿真、试验、验证、确认来进行模型的修改完善。因此可以说,工程系统模型是工程研制工作的成果和中心。

工程系统研制也是一个借助系统模型来实现技术沟通的过程。因为复杂工程系统研制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要进行良好地分工、协作,分工协作的基础是技术沟通,技术沟通的基础是系统模型。比如,用户向设计部门提出要求,设计部门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方案),双方提出的都是模型,是系统模型的不同视图。这是一个需求模型和设计模型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任务提出方给出“定义”,任务承接方给出“说明”的过程[3]。总体设计部门和分系统设计部门之间的技术沟通,也是类似的过程。

整个工程系统建模工作,包括系统建模过程和建模工作的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服务于系统建模过程。工程系统建模工作必须进行良好地管理,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主要就是确定整个复杂工程系统研制即系统建模各个方面的工作,以及这些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协作关系、时间关系等。组织,就是确定这些工作由哪些单位哪些人来完成。领导,就是引导和激励所有的单位和个人,并且协调解决相关的矛盾与冲突。控制,就是对建模工作进行监控、督促,确保按计划完成,也就是各种各样的技术评审、检查等。

(二)系统工程包括技术过程和管理过程

技术过程就是从用户的纸面需求变成实物产品的过程。左边是一个自上而下、从用户需求开始将系统逐层分解为分系统、单机、零部件、原材料的过程;右边是把最低层次的零部件自下而上逐级进行组装、集成、验证,形成系统,交付用户,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技术过程的输入是用户的需求文档,供应商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其技术信息等;输出是导弹系统的设计方案和飞行样机,飞行样机依据设计方案而制造出来。整个技术过程存在两条线的变化,一是信息这条线,把用户的需求文档和零部件信息变成了最终的设计方案(也是一大堆信息、文档、符号),二是实物这条线,把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变成能够飞行、基本满足用户需求的样机。

管理过程包括技术管理过程和项目管理过程,分别从导弹系统的技术方案和项目开展的角度,对技术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因为技术过程的各个步骤、子过程,是由不同的团队、机构、人员完成,需要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协调、管理,以确保设计方案的技术正确性、可行性,技术管理过程就是对这些活动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技术规划、技术控制、技术评估、技术决策等。技术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覆盖到V型图的所有步骤。项目管理过程在技术管理过程之上,把复杂工程系统研制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为技术过程确定了技术、成本、进度三要素相平衡的目标、计划,向技术过程提出要求、提供资源、提供保障,并在实施过程进行控制。技术过程和管理过程是系统工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层次。

(三)系统工程对系统建模技术非常倚重

复杂工程系统研制包括系统建模工作和系统建模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这两样工作如何开展,就是系统工程方法。系统工程这种组织管理的技术,不仅包括建模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也包括系统建模的技术,因为管理的基础是沟通,复杂工程中沟通的基础是系统模型,系统模型必然由人利用系统建模技术来构建。系统工程这种技术,实质上包括系统建模技术和系统建模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

系统建模工作和系统建模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并以系统建模工作为中心。图中,技术管理过程的八个方面(技术规划、技术状态管理、接口管理等),都是围绕着系统建模工作而开展的,当然主要是对人的管理,是对人与人之间围绕、借助系统模型而开展的技术沟通的管理。这两个方面,又以系统建模工作(即技术过程)为核心,有什么样的技术过程和建模技术,就发展出什么样的管理,因为技术管理是为技术过程服务的,建模工作的管理是为建模工作服务的。

二、系统建模技术的发展和MBSE提出的大背景

(一)系统建模技术包括建模语言、建模工具、建模思路

人们研制复杂工程系统,就是要得到工程系统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必然以某种语言文字、符号、线条、图示等来表示,也必然将这些符号固化到某种载体上,以便承载、保存、传递,前者即建模语言,后者即建模工具(包括建模载体)。整个设计、研制工作又必然要遵循一个统一的、一致的思路,也就是建模思路。系统建模技术就包括建模语言、建模工具、建模思路,整个研制过程就是人与系统建模技术的充分结合,是人对系统建模技术的有效使用。

(二)系统建模技术的发展变化

纵观系统工程产生、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建模工具这个维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计算机、网络及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技术(CAX)、PDM(产品数据管理)等,CAX是计算机和网络代替了人的手工画图和图纸的传递,PDM是传统设计流程的上网(类似网上报销把线下的报销流程挪到了网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语言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沟通问题。

相比之下,工程系统建模语言的变化较小,仍然是自然语言为主(也包括FFBD、IDEFx等建模语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系统工程。因为系统工程的核心是要从用户需求推导出设计方案,这中间的核心问题是不同领域的人之间的知识沟通,而沟通所凭借的是建模语言,建模语言的变化不能满足工程系统建模的需要,如系统模型的多视图集成、软硬件模型的集成、快速地仿真等。

(三)MBSE的定义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是对建模(活动)的形式化应用(formalizedapplicationofmodeling),以便支持系统要求、设计、分析、验证和确认等活动,这些活动从概念设计阶段开始,持续贯穿到设计开发以及后来的所有寿命周期阶段。MBSE相对于TSE的特点体现在建模语言、建模思路、建模工具三个方面,在系统建模层次上的主要区别是系统模型的集成化程度和可执行程度的大幅度提高。

TSE

MBSE

建模语言

自然语言为主

系统建模语言为主

建模思路

以系统的功能分解为主线

以系统实体的层层分解为主线

建模工具

计算机(安装了自然语言编辑软件),以处理文本文档为主

计算机(安装了系统建模语言编辑软件),以处理图形化、可视化、形式化的模型为主

系统模型

一本一本的报告“离散”构成,靠手动、人工关联

存储在计算机的模型库中,自动关联

(四)MBX是MBSE出现的大背景

近些年来,国际工程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驱动或基于模型的方法,可以概括为Model-3X或MBX(相对于过去所提的CAX,即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如CAD、CAE等),涉及到各类系统及系统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工作,INCOSE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整合,并用MBSE“这杆大旗”进行了囊括,提出了MBSE的定义,并联合对象管理组织,在UML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适宜于描述工程系统的系统建模语言(SysML),软件提供商也开发了相应的支持SysML的工具,并且把SysML的建模工具和已有的专业分析软件如NASTRAN、ANSYS、CAD等进行了集成,提出了MBSE的整体解决方案,具备了实际开发型号的各方面的基础。

三、MBSE的基本原理和三个支柱(一)MBSE对系统工程中的技术过程进行了颠覆性改造

MBSE仍然还是系统工程,层层分解、综合集成的思路并没有变化,核心就是采用形式化、图形化、关联化的建模语言及相应的建模工具,改造了系统工程的技术过程(即系统建模过程、V型图的左半边),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建模(含分析、优化、仿真)工作,为右侧的系统实现、实地验证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整个研制过程的效率。

MBSE用面向对象的、图形化、可视化的系统建模语言描述系统的底层元素,进而逐层向上组成集成化、具体化、可视化的系统架构模型。相对于传统的系统工程的自然语言、文本形式的描述,这种方法增加了对系统架构描述的全面性、准确性和一致性。运用这种方法,系统工程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产生三种图形:在需求分析阶段,产生需求图、用例图及包图;在功能分析与分配阶段,产生顺序图、活动图及状态机(statemachine)图;在设计综合阶段,产生模块定义图、内部块图及参数图等。这些图形由系统建模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来定义,既便于人的阅读,也便于计算机理解和处理。其益处是,自上而下地在系统的不同层次反复应用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到系统最底层,把描述最底层元素的图形语言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模型。

(二)建模语言——SysML

系统建模语言规定了若干种除自然语言外的符号,包括框图、线条、箭头等。框图就是封闭的线条,可以在框图内分隔出若干个区域,用自然语言填写不同的信息。而且不同的区域也由系统建模语言的抽象语法及计算机支撑工具赋予不同的含义,为数据之间的关联奠定基础;线条包括直线、折线等,也区分实线和虚线;箭头是线条和框图的结合点,表示不同的含义,如泛化、包含等,端口也可以算作是箭头的一种。自然语言是非形式化的,由人来处理。框图、线条、箭头是形式化的,由计算机来处理,人可以在计算机及网络上进行很容易地编辑。

框图、线条、箭头构成了系统建模语言的“骨架”,然后在表示系统的相关信息时,就用自然语言来在规定好的位置来填写。比如在框图中,可以填写块的名字、块的属性、块的动作等,在线条上填写泛化、包含等关系。系统建模语言的“骨架”,把系统工程中的概念给“可视化”了,如“导弹包含弹头、发动机、控制等分系统”这句话,用线条和箭头把表示导弹的块和表示弹头、发动机、控制等分系统的块给连起来了,就是把它们的关系给“可视化”了,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同理,在活动图中,可以把电源分系统与弹头、控制分系统之间的电流流动给表示出来。系统建模语言把TSE下进行功能分析的FFBD图、状态机图、表格等表示法给规范化、统一化了,纳入了整个大体系中。

系统建模语言在知识的表示和处理方面有若干优点:一是相当于在现有的各个学科之间、各类人员之间建立了一门新的通用语言,各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翻译”转换成系统建模语言的形式。二是可以对知识进行图形化、可视化的表示,便于读者的理解。三是便于计算机的处理(由于系统建模语言形式化、关联化的特点)。因此,系统建模语言便于型号系统研制中知识的理解、继承、重用和集成,便于各方的技术沟通。

(三)建模工具

MBSE的建模工具主要就是支持系统建模语言画图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当然核心是支持系统建模语言的软件。屏幕上呈现出系统建模语言的各种符号,给建模者阅读,底层利用系统建模语言的语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关联,并形成模型库。而且可以构建分布式的建模环境,方便研制团队的协同设计。

形象地说,在MBSE下,工程系统模型的相关信息,实现了从Word文档向Excel的转变,因为Excel中的数据,可以在不同单元格之间建立关联,这些单元格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表格间、不同的Excel文件中。设计人员在设计、建模时,就不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