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介绍 >> 建筑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身心获得自
日本新国立竞技场模型浅草文化观光中心模型◎余木匀
展览: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
展期:.7.22-10.30
地点:嘉德艺术中心
“居所与自我认同,会变成身体与存在的一部分。”在疫情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否认“建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多紧密,这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生活在哪里,工作在哪里,娱乐与休闲又去哪里,在城市生活中我们的大多数活动都会在建筑内完成,建筑既是工作场所也是放松空间,夜幕降临时建筑是睡眠的庇护所,为我们提供休憩与安眠的环境。生活在怎样的建筑中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我们将拥有怎样的生活,正如尤哈尼·帕拉斯玛在《肌肤之目》中所说:“建筑是记忆和想象的空间,我们的家是充满感觉的推进生活的建筑,视觉体验、触觉体验、肌肉感、塑造感与触感,都是在设计建筑时倾向于的感官。”
正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就是这位日本建筑师数年来对“人与建筑”这一命题的探究与实践。30余件建筑模型,每件模型都附有设计手稿与建筑局部细节图;在建筑模型之间穿插有各建筑原件的展示区域,在感受建筑整体设计的同时,也能切身观察到局部组装使用的材料与技术。搭配以作曲家波立裕矢为本次展览特别制作的展厅音乐,观众沿着小径步入不同区域时,音乐与气味也随之变化,香薰、纯音乐与建筑,展览想要提供的不仅是“看”的愉悦,而是除视觉外还以听觉与嗅觉来调动感知的立体体验。这也与展览的题目“五感的建筑”相得益彰。
如展览中陈列的视频所说,隈研吾认为建筑原本就是“人的居所与冥想的空间”,一座适宜于人居住和生活的建筑应该与人的五感相融合,视觉、嗅觉、听觉、味觉与触觉,乃至材质、温度与光照变化,隈研吾打破了人们对建筑就是“坚固盒子”的刻板印象。如他所说:“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土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越是这种时刻,我们越会意识到革新建筑的重要性。
20世纪末,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展,以混凝土和钢筋为主要材料的大体量建筑成为主流的建筑风格。但正如隈研吾在著作《负建筑》中所说,高大的由混凝土浇灌而成的建筑不仅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这种笨重而难以改变其形状的建筑也不符合人们的居住习惯,城市功能发生变化要调整或者拆除某块区域时,要推翻这样一个大型的建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在不断推翻和重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不可回收也不可消耗的建筑垃圾。我们从小居住的筒子楼,学校与政府大楼都采用了这样的建造形式,在拆迁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也只能以粉碎和填埋的方式来处理,因此也占用了许多土地来修建填埋场。除此外,混凝土建筑不透光,难以散热,加上多数采用整齐划一制式设计,同样的楼梯,同样大小的门窗与同样由墙壁划分的室内面积,割裂了人的感觉,把人跟自然环境隔绝开来。因此,隈研吾想要设计富有“人气”的建筑,如他所说,此处的“人气”并非流量或热度,而是说建筑是人的居所,人所生活之处,好的建筑是会吸引人的,人们会自行聚集在其中。
富有人性的建筑是会跟人的身体一样具有呼吸感和生命力的建筑。在隈研吾设计的诸多建筑中,“呼吸感”都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作为文化中心与城市剧场的浅草文化观光中心就被隈研吾设计成了一座错落有致的现代“古楼”,一改细长耸立的摩天大楼形式,每一层都以不同的高度和角度来建造,些微的倾斜让建筑生动起来,使用木质材料也弱化了玻璃与混凝土的坚硬感;浅草文化观光中心的建造上大量使用了木材和玻璃,不再将建筑看作封闭的空间,而是充分利用自然光一日四时的变化,让室内随着户外光照强弱产生自然的光影效果。除此外,细长的杉木板与木制屋顶也会让人联想到江户时期的木质建筑,隈研吾就这样微妙地将建筑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高大的建筑外观往往是旅行者第一眼所见之物,因此,地标性建筑也是一个区域乃至一座城市的名片,一座好的建筑会带来不言而喻的深刻印象。
在另一座由隈研吾设计的建筑——爱知县齿科博物馆研究中心上也运用了木质结构,重复的木结构构件搭建出整栋建筑的外形,既具有承重的功能,同时又能让光与空气自然流通,人也可以在其中行走穿行。这种不以墙壁硬隔断分隔空间,而是用活动木构件来区分功能区域、让建筑物更自然地融入环境的方式,不再让人感到自己是被外界孤立的存在,连通的不仅是空间,还有来自外界的气味与温度,即使身处建筑中,也与自然有机地联结。
在隈研吾设计的日本新国立竞技场里,原本惯常使用钢筋来搭建的看台也结合了木质结构来组装,这种以单个单元来组合,反复构成,具有呼吸感的透光建筑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且自然风通过搭建的屋檐会流入室内。从古老的亚洲建筑中吸收经验,建成的建筑不仅是创新,也是在过去的历史结晶中获得一种安逸感。
“有些建筑师习惯在建筑中凸显个人风格,但这些建筑看上去却不属于所处的环境,我不喜欢这种方法,也不喜欢这种态度。”因地制宜也是隈研吾的设计信条之一,他所设计的建筑大多采用当地的特色材料,比起追求科技感,他更偏好于从自然中取得的材料。像木、砖、石等天然材料的质感、形态、颜色和气味都会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而随之转变。而光照、湿度、风与雨水这些因素又会为天然的材料施加上时间的特性,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渐渐与环境相融合,用它们建造而成的房屋便生机勃勃,仿佛是扎根在土地上生长的植物一般,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对于未来建筑师们有诸多想象,既有认为科技与速度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的建筑师,也有像隈研吾这样把人与自然共同的呼吸感应用于建筑上的设计师。如隈研吾所说:“上世纪90年代,我提出反造型是为了突破形式。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对形式感兴趣,但我不喜欢形式主义。现在我想表达体验的重要性,也就是五感其实远比形式重要。”
我们需要与时代相适应的建筑,又从某些超前的建筑中寻求新的灵感和新的体验,隈研吾的五感建筑将会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