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介绍 >> 科学家发现新造物主粒子物理迎来大变革
什么是“造物主”?
从科学的角度去说,构成这个宇宙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就是我们世界的“造物主”。
例如“夸克”、“轻子”、“希格斯粒子”等等。
科学界根据量子力学的“粒子场论”提出了一套模型,用来描述已经被发现并在未来可能发现的“基本粒子”,同时包含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个模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基本粒子标准模型”。
根据标准模型的“预言”,构成我们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一共有“61种”。
科学家把它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费米子”,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构成粒子内部的“物质”。
另一类则是“玻色子”,这类粒子的作用就是在微观量子领域传递各种基本作用力,比如“电磁力、强力、弱力”。
简单来说,我们整个宇宙,大到银河系,小到一粒灰尘,它们本质上都是由这61种基本粒子构成的,无非是构成的粒子数量有多与少的区别。
如果说我们的世界真的有“造物主”,那就意味着在科学家眼中,“造物主”不止有1个,而是有61个。
它们都遵循“标准模型”的规则,在各自的位置上担任各自的任务。
标准粒子模型自从年问世以来,已经准确预言了“W玻色子、顶夸克、粲夸克”等等多种基本粒子。
以至于科学界一度把它看作“权威量子理论标准”。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的宇宙是一栋大楼,费米子就是“砖头、玻璃”,玻色子则是“水泥、胶液”,而“标准模型”则是这些材料的“采购清单”。
然而,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真理总是在不断超越“权威”的过程中建立的。
标准模型虽然被很多科学家视为“牢不可破”,但也终于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挑战”。
4月12日,全球顶级量子物理实验室“费米研究院”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并在第一时间登上了顶级期刊《Science》(科学)杂志封面。
根据这篇论文的描述,费米研究院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W玻色子”在“标准质量”前提下远远高于(7标准差)科学界之前的判断,甚至打破了“标准模型”的理论预测。
这意味着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
目前这条科学讯息已经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如果“61”个基本粒子迎来“新成员”,那么我们整个的科学逻辑都需要重新“刷新”了。
有科学家对“费米研究院”的理论提出了一些“有趣”的猜想。
例如是不是实验过程出现差错、是不是“希格斯质量机制”有一定修正,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即将出现的新粒子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暗物质粒子”。
不管怎么说,“费米研究院”的发现将会彻底改变“标准模型”,粒子物理学也会迎来新的发展。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杂志虽然刊登了“费米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却并不代表这个成果就是绝对正确的(尽管它的检核结果是7个标准差)。
已经有多家著名的量子实验室宣布参与后续的“核实”工作,因此我们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最终确定“造物主”是不是多了一位。
相信这个“谜题”将会是当下所有科学家都迫切需要知道的答案。
宇宙万物看起来是如此的“森罗万象”,在粒子科学建立以前,谁又能想到“创造”这一切的居然是“寥寥无几”的肉眼看不到的“基本粒子”,如今新的粒子“揭幕在即”,它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而它的真实身份到底是“物质粒子”还是“暗物质粒子”呢?让我们满怀对真相的期待,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