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资源 >> 贵州民族大学驻村第一书记苏春花尽我所能
一副黑框眼镜也挡不住的黑眼圈,但阳光的笑容却让人深受感染……她是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博士,年5月初,她主动请缨加入贵州民族大学乡村振兴驻村干部队伍,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石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从山东菏泽来到贵州,从沿海发达地区来到西南大山深处,从高校讲台来到乡村一线,她怀揣着“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信念。为山海之间架起桥梁,为当地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苏春花用四个关键词总结了一年间的驻村工作。
苏春花在驻村办公室工作。
“过去很多人会以为农村的生活环境很差,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的乡村,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拥有独立卫生间,很多人都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日子。”说起对乡村的印象,苏春花满脸堆笑。
苏春花所在的石桥村,是一个苗、侗聚居的自然村寨,共有8个村民小组户人。过去的石桥,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村民生活困难,一度成为贵州省的脱贫村。近年来,随着贵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石桥村不仅如期脱贫,整个村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斜街,是苏春花思考最多的问题,实地调研走访,成为她开展驻村工作的关键。“通过走访我发现,村里的妇女做得最多的是在家做家务和带孩子,如果能够将她们的时间更有效利用起来,一定可以产生更高的效益。”为此,年7月,苏春花从山东青岛联系到一家企业,为石桥村引入假发钩织手工业制作,并请相关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展培训。
石桥村民在学习制作假发。
“这只要是手工制作,不需要投资和技术,也不需要承担风险,连原料和销路都不用担心,而且时间很自由。”苏春花表示,由于村里大多数妇女都有较好的手工技艺基础,假发钩织很快就能上手。村民只需要将材料拿回家,火坑旁、饭桌角,凡是能安得住头套模型的地方都可以工作,人均至少增收元以上。
除了引进产业,驻村一年间来,苏春花还忙着各种各样的工作:积极协调和参与催缴养老保险、合医、电子医保凭证激活等工作;在石桥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她帮助规范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工作,落实好各项制度。此外,苏春花还带领并作为团队成员参加了报京乡党史知识竞赛,组织石桥村和松柏村组成“松石天团”参加报京乡红歌竞赛,在这两次活动中均取得了第一名,同时也增强了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凝聚力。苏春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形象、树立了驻村干部榜样。
苏春花邀请专家考察当地箬竹资源。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苏春花认为,要想让乡村振兴这条道路走得更好,不仅要发展产业,更要紧抓文化教育。为此,苏春花对村支两委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和建议,并结合报京教育现状和本地民族特色,为当地未来的教育规划出谋划策,希望能让石桥村守住自己的民族特色。
“年轻人在外务工,中老年人在这里也能撑起一片天。”下一步,苏春花将会带领团队继续调研,结合当地特色,引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重拾林下养鸡和蛋鸡养殖的“饭碗”。此外,她还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当地开展箬竹低产林改造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培训,启动林下经济竹类资源的“新招式”。
接下来,苏春花与她的战友将会向贵州民族大学申请资金订购一批计算机教材,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对村干部们进行周末培训,提升村干部的媒介素养。“对于乡村振兴,我还是充满期待和信心的。”苏春花说。(文/张秀英图/罗曼丽、黄甜、许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