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资源 >> 碳足迹知识点碳足迹报告用途价值深度
碳足迹概念:核算框架与方法体系
“碳足迹”的概念源自于“生态足迹”,主要以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表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较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迹是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估研究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碳足迹的核算难度和范围要大于碳排放,其核算结果包含着碳排放的信息。关于“碳足迹”的准确定义和理解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不同的学者或者组织,对于“碳足迹”的概念和内涵各有侧重。目前碳足迹可以按照其应用层面(分析尺度)分成“国家碳足迹”、“城市碳足迹”、“组织碳足迹”、“企业碳足迹”、“家庭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个人碳足迹”。“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碳足迹核算:三种常用LCA评价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作为一种评价工具,主要应用于评价和核算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即从摇篮到坟墓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从摇篮到坟墓一般指的是从产品的原材料收集到生产加工、运输、消费使用及最终废弃物处置。目前比较常用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下列三类(依据方法的系统边界设定和模型原理):方法1: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该方法是最传统的生命周期评价法,同时仍然是目前最主流的评价方法。
根据ISO颁布的《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该方法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目标定义和范围的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而每个基本步骤又包含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流程。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采用“自下而上”模型,基于清单分析,通过实地监测调研或者其他数据库资料收集来获取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所有的输入及输出数据,来核算研究对象的总的碳排量和环境影响。对于微观层面的碳足迹计算,一般釆用过程生命周期法居多。该方法优势在于能够比较精确地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且可以根据具体目标设定其评价目标、范围的精确度。但是由于其边界设定主观性强以及截断误差等问题,其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准确,甚至出现矛盾的结论。方法2: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
克服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中边界设定和清单分析存在的弊端,引入了经济投入产出表,这个方法又称为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
此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模型,在评估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影响时,首先‘自上’表示需要先核算行业以及部门层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此步骤需要借助于间隔发表的投入产出表,然后再根据平衡方程来估算和反映经济主体与被评价的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对应关系和总体行业或部门能耗进行对具体产品的核算。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宏观层面的计算,较少应用于评价单一工业产品。该方法优势在于能够比较完整地核算产品或者服务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但是该方法的评估受到投入产出表的制约,一方面时效性不强,因为该表间隔数年定期发布,另外表中的部门不一定能够很好与评价对象相互对应,故而一般无法评价一个具体产品,同时也不能够完整核算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排放。方法3:混合生命周期评价
指的是将过程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相结合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按照两者结合方式,目前可以按照其混合方式将其划分为三种生命周期评价模型:(A)分层混合、(B)基于投入产出的混合和(C)集成混合。总体来讲,该方法的优势在于不但可以规避截断误差,又可以比较有针对性评价具体产品及其整个生命周期阶段。但是前两种模型易造成重复计算,并且不利于投入产出表的系统分析功能的发挥;而最后一种模型则由于难度较大,对数据要求较高,尚且停留于假说阶段。需要定量评估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对于碳足迹的影响,以具体产品为研究对象,选取的传统的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较为恰当。
碳足迹标准清单
1、国家与地区层级
国际比较通用的主要是《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及《ICLEI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企业与组织层级
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以及《ISO标准系列》;
3、产品评价层级
主要的国际标准主要有三个:《PAS: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规范》、《产品生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以及《ISO产品碳足迹量化与交流的要求与指导技术规范》。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公认,并且应用相对广泛的有三个国际标准:
PAS:全称“PAS: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规范”是世界上首例针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标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方法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标准首版由英国标准协会编制,于年10月29日发布。年,PAS的修订版出台,相较于年的首版,其更具有针对性并且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组织机构。
GHGProtocol:全称为“产品生命周期核算和报告标准”正式发表于年10月,是一项面向公众开放的标准。是根据生命周期评价标准制定的,是用于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报告,旨在帮助企业或组织针对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购买以及消费使用等等环节制定相应的碳减排策略。在关于碳足迹核算的规定、要求和指导等方面,GHGProtocol被认为是最为详细和清晰的。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根据PAS标准发展而来,其全称比较简单直观,就叫“产品碳足迹”。该标准提供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最基本的要求和指导,被认为是更具普遍性的标准,其正式版本发布于年。在ISO中,产品碳足迹的定义为:基于生命周期法评估得到的一个产品体系中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其结果。ISO规定研究目标必须说明开展研究的原因,预期的应用以及观众。ISO标准颁布之后,其它产品碳足迹的相关标准将被终止使用或者根据此国际标准进行修正。
应用:产品碳足迹分析系统
以“中创足迹”自主研发的碳足迹分析系统为例,它参照ISO、PAS、GHGProtocol等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帮助用户量化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材料开采、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置/再生利用等各个阶段,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分析识别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环节,支持出具产品碳排放报告,协助制定减碳方案,帮助用户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提升产品竟争力。建立产品碳足迹模型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模型,涵盖原材料开采、产品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置/再生利用等多个阶段。◆支持对不同类型的复杂产品系统建模。◆参考内置的类似模板,简化建模流程。
数据收集
根据产品LCA模型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录入到系统。
◆支持多部门协同完成数据收集。
◆支持按模板导入数据,提高效率。
计算分析计算产品碳足迹,全方位、标准化分析生命周期内碳排放数据。◆可灵活输出多维数据,从不同的维度分析结果。◆提供多种输出、多种类型的可视化结果,更加直观、高效。
生成报告辅助生成产品碳足迹报告,支持在线预览、下载、打印。
◆系统可提供不同的报告模板供用户选择,方便使用。
◆可自定义报告模板,满足不同需求。
碳足迹的意义
碳足迹,就是核算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也是碳交易市场的基础,是我国更好实现双碳目标的首要环节。因此,未来更合理、更科学化和精准化的碳核算方法亟需发展,从假说到实践,为低碳健康发展助力。
碳足迹贯穿全产业环节,从企业内部原材料采购、技术开发和生产活动,到外部经营活动、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对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产生影响。碳足迹,为全产业链的清洁化奠定了基础。1、企业内部环节来看
对采购、技术开发、生产各个环节碳足迹管理,以达降碳目标。采购物流上,企业更多采购绿色原料,优先合作具备可持续发展优势的供应商和物流伙伴。如宝武集团,构建绿色采购管理体系,引导供应商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京东逐步使用新能源车代替传统燃油车,在50多城市部署新能源车进行物流配送,实现每年12万吨以上碳减排。技术开发上,企业也进一步向低碳清洁化的方向倾斜。2、企业外部环节来看
在运营层面,企业将考虑减少产品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多数企业碳排放其实是来自产品在价值链下游被进一步加工和使用的环节。企业提供后续绿色使用服务对协助下游环节的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如蔚来汽车大力推广公用性充换电,通过减少汽车生命周期中需要的电池总数量,减少碳排放。在产品包装环节,企业进一步减少材料用量,选择环保可回收原料,实现减排。在对外出口时,企业将更多地考虑碳标签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企业在核算碳足迹后,需在产品上添加碳标签,把产品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碳排放量用数据标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企业也将考虑碳足迹对贸易壁垒、对销售渠道的影响。到年,有12个国家地区立法要求实行碳标签制度,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加入“碳标签”生态。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推进,大众减碳意识增强,没有碳标签的产品将更难进入国际市场。部分内容来自:碳中和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