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43734.html前言所以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自然科学没有那么发达,所有习俗、生活方式国家制度,我们要了解古人一方面是通过史料文字记载(书籍)、图画、器具(咱们现在讲的古董)等方式。然而,无论是书籍、绘画还是相关古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论是手抄流传、印刷流传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传。因为无论是竹简还是纸质的书,在读和传递的过程中都会损坏,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内不断发行新版、再版。实际上在很武侠片,里面的男一号在某山洞找到《秘笈》,如果故事的背景是汉代以前,《秘笈》的装帧一方法未必正确。如张良圯水桥拜师,最后老人送他《太公兵法》,基于年代的缘故,这本《太公兵法》一定不是线装纸质书,如果画面上是图中那样的书,那就错了。再如《西游记》电视剧中里唐僧师去西天取经,在灵山佛祖所赠的都是线装书,而实际上线装书在唐末才有雏形,那时候印度怎么可能会如此精美的线装书,我都怀疑印度那个时候有没有纸张,估计还是抄写在树叶上,那唐玄奘取回来的应该是贝叶经,而且装帧方式是“梵夹装”的可能性挺大的。在印刷术出来之前,依靠的是手抄,这出错机率就大了,抄的人在抄书的过程中有可能看花眼或误读就把字抄错了,因为如此,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现在就有人提出争议,说黄河不可能上白云间,应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引发了争论。提出这个疑问的人说得也有道理,但谁了无法真正证实到底是河还是沙。印刷呢?无论是活字印刷还是雕版印刷,最初的模型都是人工制作,既然是人工制作出,就有可能出错。一本书誊抄次,或印刷几次,每次都出一点错误,如同牛鞭效应,可能到最后一版与原版的内容估计相差很远了。即使不说内容,单说装帧方式,从古到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往回看,觉得也不过如此,但以当时环境的认知,古人已经相当不错了,他们在不断的改进装帧的方式,才演变成现代的装帧方式。本文就带你通过《敦煌遗书》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从有了纸张之后,装帧技术的演变过程。为什么说要通过《敦煌遗书》来了解呢?因为《敦煌遗书》封存得比较久,多年基本没有人动过,基本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版(截于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和装帧方式。《敦煌遗书》的装帧方式简直就是整个中国古代装帧方式的发展史。从《敦煌遗书》看中国古代装帧技术演变过程由汉代已经发明了纸张,因此在《敦煌遗书》中,竹简装的文书比较少见。由于在汉代由于佛教的传入,《敦煌遗书》多数是宗教方面的内容,有几种装帧方式也是受了印度人的影响敦煌遗书的装帧形态多样,几乎包括了古书的各种装帧形式,但绝大多数是卷轴装。卷轴装卷轴装也称卷子装,是纸质书籍和文书出现后流行时间很长、普及地域很广的一种装帧形式。说到底还是受竹简时代阅读习惯的影响,原来的竹简书籍是一卷一卷的。人们在阅读时习惯将之从右到左摊开后阅读。只是纸张没有竹简那么容易卷,受限于工艺,一张纸生产出来可以也没有那么长,所以其做法是先将纸张按需要粘成长卷,再用圆形木棍黏结在纸的一端,阅读的时候摊平,阅读完毕后将其卷成一卷轴,这就是卷轴装的书籍或文书。梵夹装卷轴装之外,还有梵夹装。梵夹装是从印度传来。在印度科学发展与中国慢多了,当时是没有纸张,也不可能像中国那样抄写在绢上,只能把佛经写在狭长的贝多罗树叶子上,故佛经又称贝叶经。由于贝叶经是一片一片的,一片叶子也抄不了多少,需要很多片子才能抄写完一种经的内容,如何确定阅读顺序,叶片上有两个孔,把一定数量的贝叶经叠在一起,上下夹两块硬板再用绳子穿起来。阅读的时候,将绳子松开,阅读的人可以翻动每一片贝叶经;读完经以后,把绳子勒紧捆牢,就成了梵夹。因为当时的经文是用的是梵文,上下有两块夹板,所以被称为梵夹装。“梵夹装”是因这种装帧方式采用夹板形式而得名。《敦煌遗书》在中国抄写装帧,当时中国已经进入南北朝,市面已经有大量的纸张,很多经书还是采用了“梵夹装”模式,材料已经经过改良。第一个改变是经文不再写在贝叶上,而是写在纸上;第二个改变是经文多用中文书写,不再是梵文,有点依葫芦画瓢的意思。梵夹装经书经折装第三种经折装。经折装是折叠佛教经卷而成的一种装帧形制。由于前面卷轴装的书籍,虽然有便于收藏的优点,不便阅览的缺陷也非常的明显,当遇到长卷经书时,展开和卷起都非常浪费时间。而且,经卷卷久了,会产生惯性。读过去的部分,会自动由右向左卷起;未读的部分,又会自动由左向右卷起。如果不随时调整镇尺的位置,书籍或文书就会从左右两个方向向中间卷起,让人无法从容阅读,佛教徒在诵经时,双手合什么,经书摆在眼前,如果一会放手调镇尺,一会诵经,极为不便。典型的折经装当时的佛教徒将本是长卷的佛经,从头至尾根据一定行数、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最后形成一沓方形,在第一页和最后在面,分别粘装一张与叠本大小一致的厚硬纸,作为封皮对经书起到保护作用,就形成了咱们平时讲的经折装,这种装帧方式与卷轴装相比,经折装的书籍和文书更加便于人们阅览。经折装的出现,一方面有可能受到了梵夹装的影响。现存早期的经折装书籍,在书叶的中间部位,在抄写文字的时候,还预先留下了孔位,有的则在书叶上画了两个圆圈。所以,有专家推断早期的经折装,也有可能就是做梵夹装书籍时尚未完成的半成品。旋风装旋风装是对经折装的进一步改进。经折装虽然改善了卷轴装的不利阅读的因素,长期反复翻阅经折装的书籍过程中,书籍的折口处很容易会断裂,这样的话书籍就难以长久保存和使用。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想了个办法,把写好的纸页按照先后顺序,依次错落地粘贴在整张纸上,有点像房顶盖瓦片的样子。这样的话,翻阅每一页都非常方便,同时解决了卷轴装卷舒不便的弊端。而且它的外部形式跟卷轴装区别不大,收藏时从右向左卷起、捆紧,故从外表看仍是卷轴装。但里面的书页却是像旋风似的逐页朝右旋转,故被称为旋风装。旋风装的书籍打开后,其书页鳞次栉比,状似龙鳞,故又被称为龙鳞装。旋风装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转变的过渡形式,它既有册页装帧的特点,又未摆脱卷轴装的外形。蝴蝶装一般认为,蝴蝶装是在宋代雕版印刷盛行后,主流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其装帧方法是将单面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参照物,将折页排好顺序、对齐,用糨糊将折边逐页粘贴在一起,形成书脊背。蝴蝶装的特点是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这种装帧形式由于版心集于书脊,仿佛蝴蝶的身躯,打开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收藏时,又好像蝴蝶合并双翼落于花丛之中,故被称为蝴蝶装。但在敦煌遗书中,人们发现了类似蝴蝶装的晚唐五代书籍。如《敦煌录》(图10、图11),为粗厚麻纸双面书写,每纸对折后粘连成册,首页背面有半页不书字,为空白,对折之后便充当封面,上仅书“敦煌录一本”作为书名。末页背面左半页不书字,为空白,对折之后便充当封底。这种装帧和后来的蝴蝶装的折页、用糨糊粘连的方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是后世的蝴蝶装是单面印刷,而此件是双面抄写,可以说是蝴蝶装的雏形。早期蝴蝶装《敦煌录》包背装。一般学者认为包背装始于南宋而流行于明清。与蝴蝶装相比较,蝴蝶装的书页对折是有文字的一面朝内,折页之中缝粘连在一起为书脊。包背装的折页方向与之相反,是文字面朝外,折页的中缝在书口一边。书页折好后以书口为准戳齐,在书脊的一边打眼,用纸捻订起砸平,以固定书页。最后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硬厚整纸对折,粘在书脊上,把封面、书脊和封底全部包起来。就外观来说,包背装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精装书或平装书是一样的。这种装帧形式由于将书页订在一起,外部又有硬厚纸包裹,可避免蝴蝶装因只用糨糊粘连,容易散落的局限。敦煌遗书《大悲心咒》的书页折叠、装订和包背方式与上述包背装基本相同,可以说是早期的包背装。线装线装书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古书装帧方式,是一种将书页穿连成册的装帧形式。我们现在看到并仍在使用的线装书样式出现于明代。但敦煌遗书中保存了一批唐末五代宋初用线或丝绳缝缋书页而成册子装书籍。这些“线装书”虽然没有后世的线装书精美,但说它们是线装书的前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马未都说:任何文物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到了现代社会,除了考古发现,在市面上流传下来的书,多数是线装书,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在用线装的方法装帧,如《毛选》,到后来才逐渐用胶装、钉装等方式取代线装法。装帧方式与中国文化一样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和发展,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都有他的特点,正如马未都所说:“无论什么古董,都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征,如果特征不符,极有可能是仿品”。因此咱们掌握了装帧相关的知识,有时候也可以应用于鉴别影视情节真伪,部分文物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