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材料

卷成这样的BIM还有啥新玩法真的不太重要

发布时间:2025/1/7 19:26:00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s://m.39.net/disease/a_5924560.html

你好,这里是BIMBOX。

今天的内容来自我们的进步会员年度专栏《进步时刻》,里面讲了两个概念和工具,改变了我看待行业、看待技术、甚至看待相关政策的视角,所以拿出来给大家分享。

前两天有个朋友问我,搞BIM、搞数字化,还有没有什么新案例、新玩法?他们已经接触了很多新的软件和技术,很多探索都没能落地,今年大环境不太好,想了解一下同行都在做什么,在哪些应用点上搞出花样。

我先是给出了直接的回答,比如开发智能平台、参与智能建造、做数字孪生项目、成立数字公司搞产品化服务等等,但跟着话锋一转,说这些「玩儿法」聊起来其实不重要,因为靠信息差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你不可能知道一个别人不知道的玩儿法,就能立得住。

比如管综这事儿都不新鲜吧,有公司就是做得特别牛,就是能做出价值来,不仅如此,还能维得住客户、管得住工人、赶得上工期、要得来回款。

其他公司是不知道管综吗?不是。

再比如软件开发,现在招开发人员不难了,但有的公司方向很明确,一般都是自己本来的强项,比如做结构设计的、做水务项目的,把原本很厉害的知识封装到软件里,打包做产品化,很赚钱。

其他公司是不知道软件开发吗?也不是。

那次的聊天,这位朋友最后总结道:「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专我专。」

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妙,但似乎还不够具体。

今年问这类问题的朋友很多,有不少团队发现只要自负盈亏了,就很难赚到钱。大家探讨的结论也大多是「为客户解决问题、做出价值点」,感觉说得都对,但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创造价值,还缺点抓手。

偶然看到一位大厂辞职的互联网创业者Light写下的一段分享,我突然把这些事情串到一起,想得更清楚了。他说:

在目前的环境下,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新」行业,想要找到「长坡厚雪」的赛道已经非常难,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短坡厚雪」的机会太依赖能力和运气,所以我的选择是「长长的坡,薄薄的雪,人迹罕至。」

这句话对我来说,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无论是看待行业,还是看待我们这家小小的创业公司。要把这句话弄明白,咱们得先聊两个概念,耐心看完,收获一定很大。

01

滚雪球

「坡」和「雪」这个说法,来自巴菲特的「雪球理论」,他说无论是投资还是人生,都像是滚雪球,如果你想滚出一个特别大的雪球,那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长长的坡,和厚厚的雪。

所谓长长的坡,意味着复利增值的时间很长。对企业来说,指的是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很大的领域;对个人来说,就是那种可以做很长时间不会被淘汰的赛道。

所谓厚厚的雪,意味着利润空间很大。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这个生意的毛利率很高,只要认真经营就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工作待遇高、创业来钱快。

按巴菲特老爷子的说法,选择大于努力嘛,你找一个「长坡厚雪」的地方,哪怕一开始手里有个很小的雪球,只要认真一点,慢慢地滚,总有一天这个雪球会滚得很大。

他自己也是这样践行的,你可能不知道,巴菲特90%以上的财富都是60岁以后才获得的,这就是在一个坡道上不下牌桌的复利效应。

可是等等,这么说是挺励志的,但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把长坡+厚雪凑齐了可没那么容易。

那么普通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要么选择短坡、厚雪,要么选择长坡、薄雪。这就要看是「厚雪」比较好找,还是「长坡」比较好找了。

短坡厚雪,意味着在一个利润很高的行业,抓住机会赚一笔快钱。

这个听上去很容易,实际上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谁不想快点财务自由呢?

但这对个人的机会嗅觉和运气的要求特别高,因为这样的好事儿,要利用很高的信息差来实现短期套利,当信息差收窄,也就是越来越多人知道的时候,套利结束,坡也就到头了。

很高的信息差,意味着多数人不看好的时候,你看好,或者多数人不愿意做的时候,你不得不做。

现在很多人说,十年前BIM翻模可太好赚钱了,二三十一平米,要求还低,现在市场不行了,要求太高价格低,实在是太卷了。

为啥卷呢?就是因为知道的人多了嘛,供大于求,肯定卷呀。

可回到十年前,又有几个人愿意放下好好的工作,去搞BIM翻模呢?要么是真的看好,要么是没别的可做。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平凡,要相信我们已经知道的信息大概率是N手信息。当隔壁老王告诉你买基金赚钱的时候,就快要赔钱了;当上网打听什么工作事少钱多的时候,那里已经人满为患了;当你做一件事需要得到所有人认可的时候,雪已经很薄了。

所以,「厚雪」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不好找,那「长坡」好找吗?

听起来比「厚雪」更难找,因为它需要预测未来呀。哪个创业公司写BD的时候,不说自己找到了长坡呢?不都得写「预测有几百亿市场盘子」嘛,不是有90%的创业公司都死掉了嘛,他们说的长坡被证明其实挺短的嘛。

哎,如果是瞎预测,确实不好找,但比起「厚雪」的随机性,有个很好的理论,能帮你更大概率地找到长坡。

它叫「林迪」效应。

02

存续的概率

什么是林迪效应呢?

这个名字的出处,是一家坐落在纽约的林迪咖啡馆。上世纪60年代,纽约百老汇的一群演员,经常到这家咖啡厅吃喝聊天。

他们聊着聊着,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百老汇里面一个节目能持续上演的时间似乎可以预测,它和这个节目已经存在的时间成正比。越是新剧,生命力越短,反倒是老剧能不断地上演。

后来,让「林迪效应」出名的,是《黑天鹅》和《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他让这个概念迅速在科技、金融、文化、政治等领域被广泛接受。

一句话来讲,林迪效应就是说: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一个技术、一种思想、一种市场需求,未来的预期寿命与它已经存在的年龄成正比。

也就是说,存在了越久的东西,大概率也会存在更久。

注意,这里说的是「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如果是一个人,当然是活得越久,剩下的日子越短。

一首老歌被传唱了30年,那么它大概率会被继续传唱30年;《人性的弱点》这本经典已经影响了优秀管理者80多年,它更可能继续流行80多年;莎士比亚的剧已经存在了几百年,那么比起新剧,它更可能继续存在几百年;人类对吃饭的需求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那么这个需求大概率还会继续存在几千年。

这么说你可能马上想反驳:封建制存在了几千年,还不是已经结束了吗?诺基亚如日中天多年,还不是说倒塌就倒塌了?

这么举反例,其实就是没理解,塔勒布说的「概率」是什么意思。

林迪效应的本质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大概率」看到的是它的中间态,而不是两端。

这就好比,你去别人家串门,电视里在放电视剧,那么你有更高的概率,发现这部剧放到一半,而不是恰好刚开始或者即将结束;你随机走进一家饭店,里面的人大概率吃到一半,也不是恰好刚开始或者即将结束。

理解了这个概率,再看这张图就明白了,把你随便扔到一个事物的随机位置,大概率会落到中间附近,那么往回看它的长度就越长,往前看它的长度就很可能更长。

如果把你随机仍在中国历史的任意时间点,你大概率会活在封建时代;如果看几百家已经活了很久的公司,就知道诺基亚的倒塌是能登上头条的极少数。

所以,林迪效应不是百分百准确的金科玉律,而是给普通人预测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好工具。

普通人没有上帝视角,不能像看电视剧的进度条一样,知道某个事物到底还有多长的寿命,但通过林迪效应,普通人可以押注到更大概率存续的事物上。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坡」。

即便是那些致力于做点大事、改变世界历史的人来说,林迪效应也是有效的。

比如AI这件事,往回看确实没存在多久,似乎是个全新的、改变世界的事物,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先进的AI也必须回到已经长期存在的需求上去,才能继续生存。

ChatGPT刚刚火爆的时候,无数人疯狂的注册试用,一年时间过去,绝大多数「玩玩看」的人已经很少打开它了。

所以,「用AI」不是一个长坡,「用AI做某个经典的事」才是一个长坡,写作、画画、编程,都是长坡。

03

古老的需求

聊到这儿,回到BIM,你知道我想说什么了。

当我们问,还有啥新案例、新玩法、新应用点的时候,大概率都会找到短坡,至于雪厚不厚,只能碰运气。

而想要找长坡,就要看那些「应用点」背后的,已经存在了很久的需求。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这种需求不能大而化之地谈,而是要非常具体地观察。

给你举个例子,之前和你聊过的一家公司,德韦国际,他们在装饰装修行业搞数字化,成立了得数科技这样一家数字公司,咱们再来仔细看看,它找的需求是什么。

德韦国际服务的客户很特殊,主要业务是高端大型别墅、顶级豪宅的EPC总承包装修施工,客户群主要是商业领袖和巨富。

你可能觉得,因为这些客户很有钱,所以能让他们挥霍,去搞数字化,对吧?错了,事实正相反。数字化花的钱,每一分都是德韦自己出的。

为啥呢?为了满足一个更古老的需求。

一般体量比较大、造价比较高的装修项目,都是像写字楼、商场这样的业主,甲方有很懂工程的项目管理团队,流程很正规。

而他们做的项目,造价一点不比商场低,但业主却是个人用户,既不懂工程,也没有监管团队。所以,这类业主对服务方的「透明」就有特别高的需求。

咱们家里搞个装修,还要在材料上货比三家、在施工师傅那里扣扣减减,富商们的这个需求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只不过咱自己装修的费用,一页纸就能说清楚,大型别墅装修的复杂程度,就远超非工程专业人士的理解范围之外了。

所以,得数科技提供的服务,是给业主省钱的,不光省钱,还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不懂工程的业主,一眼就能看懂,到底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如果你是一个在BIM和数字化领域泡了很久的老法师,那你去看得数科技开发的平台,并不会有「哇塞」的感觉,模型和图纸集成、点云扫描集成、进度可视化、工程量可视化、任务管理、工地实时监控、数字VR,平台上集成的这些技术你都应该听说过。

但他们做这些功能,恰恰为了解决这群业主的需求的。

拿VR这个功能来说,他们是在VR里直接加入效果图、施工图、设备信息,这在很多工地似乎是个噱头,因为工人都看得懂图纸,用不着VR。但别墅的业主看不懂那么复杂的图纸,而且他们还很忙,顾不上一天到晚跟设计师对接,他们就想直接看到效果,然后点哪里就知道花多少钱、用的什么材料、干到什么进度了、干完了是什么样子。把效果图和各种信息直接集成到VR上,而不是图纸上,就更有效。

如果你去学习得数科技都用了什么技术、找了什么应用点,然后搬到自己的工作里去,可能就会觉得「这好像也没啥嘛,我都见过了。」你要是光听德韦国际的老板韦峰喊「透明」,可能也会觉得他只是在喊口号。

但韦峰这位老板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找到了那个已经存在了很久的需求:人人都想要个漂亮的家,也不想被装修师傅坑。

这个需求,就是韦峰找到的「长坡」。

当这种需求在富豪那里被放大,大到必须依靠新的技术才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就毅然去选择这个技术,而那些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的技术,再时髦好玩,他们也不感兴趣。

这个生意他能做、别人不能做,也正是因为,在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5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