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材料

机械模型中的结构设计

发布时间:2022/7/14 17:25:33   

(本文共有字,读完大约需要5年)

机械in工业设计(0):机械模型中的结构设计

刘肖健

浙江工业大学

========目录========

.迭代

2.什么是结构设计?

2..翻译,解构,解码,表现型2.2.实物体验是结构设计的必经之路2.3.学习顺序

3.原理性错误

3..为什么原理性错误只出在模型上?3.2.遵循规范化流程

4.机架设计

4..机架是工业设计的基本盘4.2.机架的稳定性

5.装配设计

5..固定装配5.2.转动副5.3.移动副5.4.高副5.5.装配误差链

6.定位设计

6..轴的定位6.2.齿轮与轴同步转动6.3.齿轮轴向定位6.4.齿轮径向定位6.5.Z向空间设计6.6.夹持结构确保齿轮啮合

7.力学性能

7..变形7.2.摩擦力7.3.弹性结构7.4.压力角7.5.力的传递

8.电机

总结

======================

这次来说一说机械结构设计。这里的每一个模型都是我们见过实物的,希望能帮助把这些枯燥的知识变得接受起来不那么难以下咽。

因为内容太广泛,所以这里主要针对木板切割的模型中的结构设计问题来讨论。更加一般性的机械结构设计有共通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所遵循的原则是类似的,所要考虑的问题类型也差不多。

这里所讲的内容多数属于常识范畴。

就工业设计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而言,机械结构设计是个很宽泛的领域,内容繁杂,但没有太多的难度,大部分知识是专业常识层面的东西。一听就明白,自己做几个模型根据亲身体会慢慢也能总结经验出来。但是有个原理叫“灰犀牛”,或“屋子里的大象”,就是说,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人们会视而不见;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人们会一犯再犯。

所以这里就基于前面逐个分析过的两个实物模型中的常见问题分类集中讲解一下。

我们画过了机构简图、做过了数字仿真动画、亲手设计制作了实物模型,对这些问题应该并不陌生了,只是还没有抽象到理论和方法层面。这里我们的任务就是完成从感性体验到设计方法的过渡,或者从感性到逻辑的过渡。

需要要指出的一点是:到此为止,我们的实践经验已经超前于大部分同级机械专业的学生了,他们在这个阶段还没有这么全面地接触机械设计——原理、仿真、制作。所以我们要自信一点。

.迭代

讲正式内容之前先灌输一个理念:任何优秀的设计都是迭代(或“进化”)出来的。大师或许可以加速或缩短这个过程,但如果给足时间和换代次数的话,任何人都可以不输于大师。所以,要是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伶俐,“勤能补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这是一个学姐的作品,模型打样了5次▼

第一次做的模型没有,因为那个模型糟糕得没法看,可能都站不起来,转也转不动。也可能是扔掉了,我有意要保留一个设计进化的过程,就叮嘱她后面几个中间模型一定要留好给我。

做5个模型有点辛苦,4个也很不错了。所以好好做。

2.什么是结构设计?

2..翻译,解构,解码,表现型

现在很多情境下,提到“机械设计”,很多情况下指的是“结构设计”而不是“机构设计”。“结构设计”一词是个泛指,大致是指机械原理设计完成后,把运动机构简图“翻译”成实物所要做的那些设计工作。

如果是个艺术家,会喜欢把“翻译”一词换成“解构”;如果是个科学家,可能更喜欢用“解码”一词;如果是个生物学家,则更愿意用“表现型”来表达翻译后的产物(对应的原理图就是“基因型”了)。

在机械专业里:

)学习机械运动、机构设计的课程叫《机械原理》,关心的是一个机械是怎么动起来的(即原理的构造);

2)学习结构设计的课程叫《机械设计》,里面包含了各种典型零件(轴、齿轮、凸轮等)的设计计算方法,如零件的形态、尺寸、公差、装配方式等;讨论的是如何实现机构运动,以及如何保证运动质量(即原理的实现);

3)把结构设计从图纸到实物加工出来的课程叫《制造工艺》。

上述这是机械专业的三门主课。

2.2.实物体验是结构设计的必经之路

有些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习机械设计只是画画机构简图,有些是用数字动画模型,有的则是用乐高积木来操练。我们是要求必须做出实物来——这个要求只是从去年开始的,以前只要求做到数字模型。

这种要求的提升有几个原因:

)只画简图肯定不行,第三维上的麻烦事多了去了。

2)数字仿真模型可以尽可能精确地提供所见即所得的体验,但仍然不够,摩擦力、材料变形、刚度不足、配合位置走样、误差积累和传递链等等问题在现有的数字物理引擎中很难精确再现。

3)有些学校学习机械用乐高积木。乐高积木非常强大,连指南车这样的机构都能拼出来,配合智能硬件编程模块可以完成各种机构的原型设计。乐高积木的问题是:它太精致了,无法让你体会到加工制造误差带来的各种挫折和沮丧,无法让你看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不过两个模型做完后,我想应该都已经体会过了。

2.3.学习顺序

结构设计的学习在机构设计和模型制作之后。如此安排,是为了先积累一些感性认知,也就是多犯点错误,然后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一些。

所以前两次模型我说过了,打分宽松。比如我说过不要用胶,但还是有不少人用胶,因为没办法啊,不用胶整个模型都散了,站都站不住,更别说运动了。

但是后两个模型我要评估运动质量和制作质量了,再用胶的话会大大影响成绩,这说明你没有学会使用机械结构设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只得求助于最原始、最糟糕的方式。因为用了胶,你的模型就没法拆了,而且用胶来连接不同的零件会产生很多不可控的误差,后面会讲到。

3.原理性错误

模型出现原理性错误一般源头是在设计环节,但是有可能设计简图上并没有问题,是做模型的过程中做走了样。

3..为什么原理性错误只在模型而不在简图上出现?

前面两个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出现了若干原理性错误,其中大部分在机构简图分析时是不大会犯的。比如连杆机构的自由度多了,做了一个“五杆机构”;升降机底部少了一个滑块,变成了死机构;一些很复杂的机构觉得挺好玩,就照猫画虎的去做了,结果漏掉的关键的东西;两个轴之间同时有两对固定齿轮在啮合;甚至还有双联齿轮一个在机架这边一个在机架那边的▼

上面这个原理性错误可以通过数字仿真检查出来,零件之间有干涉就转不动了,软件会告诉你哪两个零件之间有干涉。

我们把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升一下,就是: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起来。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做模型时脑子里根本就没想什么机构原理,凭感觉制作,而不是按照设计来制作。说的再进一步:只有制作,没有设计。

3.2.遵循规范化流程

所以要杜绝原理性错误的根源,并不是把原理再多讲几遍,因为都很清楚,没什么难度。犯原理性错误也不是因为看不懂那些简单的原理。这里要强调的是“规范”——做设计要遵循规范化流程,先设计、再制作,制作过程要严格遵循设计方案。现在是你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做模型的过程中你可能改了想法,想发挥一下,于是把设计稿丢到一边去了。想想看,如果做模型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别人(委托别人制作是很常见的),比如你在淘宝上找的加工厂家,如果他自作主张改了你的设计方案,你作为一个设计师,是不是很恼火?

所以要有一个规范化流程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稿、仿真模型、实物模型等,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职责,确保它们各自解决分内的问题,不要把问题拖到下一个环节去。

4.机架设计

在讨论机构运动原理时,机架都是隐式存在的,只有几个表示固定的符号。但是在实物模型的制作中,机架是非常重要的。你的产品交付到用户手里时,一切内部结构都被封装了起来,用户能看到的只有机架。所以机架的稳定性(用户玩不坏)、经济性(节省空间和材料)、可用性(人机交互质量)、美观性(好看)都是机架设计的内容,也是工业设计师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7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