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优势 >> 枘凿万端榫卯活性传承艺术展呈现古典木
榫卯结构融合了我国传统力学、数学、美学和哲学的智慧,是中国古典木工艺的灵魂。
“枘凿万端——中国榫卯活性传承艺术研究展全国巡展·北京站”1月6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将展出包括中国古代建筑榫卯构件、家具榫卯构件、中国传统榫卯制作工具、中国当代榫卯艺术设计品等展品。展览以“回望传统”和“当代传承”两大版块为主题分区,分别呈现了榫卯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传统家具工匠与当代家具工匠间跨时空的对话。
此次展览为全国巡展首站,此后将在洛阳、河北、天津、深圳等地巡回展出,北京站将展至年1月26日。
展览海报
展厅概览
何为榫卯?“榫,剡木入窍也。”(《集韵》)“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说文解字》)我国传统建筑及家具应用了精湛的结构工艺,不用一钉一铆,将两个木质单元通过凹凸结合的方式严密扣合,凸出为榫(枘)、凹入为卯(凿),合称为“榫卯”。枘凿之间,变化万端。榫卯结构融合了我国传统力学、数学、美学和哲学的智慧,是中国古典木工艺的灵魂,展现了我国传统的工匠精神。
榫卯结构利用木材自身拥有的活性应力,来连接两个木质单元,无需凭借其他材料的外在帮助,便可使建筑物或家具各个组件牢固地接合在一起,实现“以木制木”的效果,契合了中国哲学中“因势就利,物尽其用”的思想。依靠榫卯结构而建造的建筑物可历经百年而不倒,家具则可传承数代也不会轻易损坏。
古人将建筑中使用的非承重木构件和木制家具成为“小木作”,此类制作匠人称“小木匠”;将建造房屋木构架的称为“大木作”,如柱、梁、枋、檩等,此类制作匠人称“大木匠”。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棊、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传统木构建筑与榫卯
早在距今年前的史前文明中便已出现榫卯的身影,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制构件,它们主要应用在河姆渡干栏式房屋的建造上,有凸型方榫、圆榫、双层凸榫、燕尾榫以及企口榫等,可知当时的榫卯已具备相当进步的制作技术。
干栏式建筑师河姆渡文化早期主要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用竖立的木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其木构件按不同用途加工成桩、柱、梁、板,构件之间均采用榫卯进行连接。展览中的干栏式建筑模型极其直观地展示了这种原始建筑结构的奇妙之处。
早期榫卯结构
干栏式建筑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间,历经地震等灾害的考验仍能巍然伫立,便在于其结构构件之间使用了榫卯进行连接。传统建筑上的榫接节点除却自身连接的可靠性外,木材质自身的弹性也恰好给予了建筑伸缩余地,使其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地震等灾害带来的冲击危害。
古代中国房屋主要形制可以分为穿斗式构架和抬梁式构架两种。穿斗式建筑直接以落地的木柱支撑屋顶的重量,柱径较小、柱间较密。为了解决屋宇的面积收到木材长度及力学的限制,于是利用插金梁或勾连搭(两个屋顶相连)的方式来加大建筑物的空间。抬梁式建筑则采用了减省室内竖柱的方法,屋瓦铺设在椽上,椽架在檩上,檩承载梁上,梁架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木柱之上,结构十分合理。这些建筑构件的连接都少不了榫卯的使用,才能确保组合得牢固紧实。在现存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屹立千年而不倒,却是为纯木结构,由榫卯连接,无钉无铆。可见榫卯在这座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建筑中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使其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共同成为“世界三大奇塔”。
应县木塔模型
同样仰赖榫卯的力量留存到如今的还有曾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测绘的佛光寺大殿,它在山野丛林间静候了一千多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依然像当初建造时一样相互扣合,没有丝毫松动。
佛光寺大殿模型
建筑常见榫卯
斗拱是中国传统大木作上经典的木构件结构,也是最能体现大木作建筑上榫卯工艺作用的经典范例。斗拱在建筑中的作用就是支撑屋顶的结构承力件,古人在了解了木材的柔软特性以及掌握了榫卯工艺的应用后,创造了这一复杂的大木作结构。
宋代斗拱
斗拱模型
中国传统建筑中还有许多用于连接木条、木板的极其精巧的榫卯结构,因其具体部位和功用而被分门别类,如透榫、穿销、银钉扣、裁口、龙凤榫、穿带、管脚榫、桁椀、压掌榫等。
银钉扣
穿销
传统家具与榫卯
中国传统家具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有了固定的生活地点,从而产生了满足室内起居的家具。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已臻于成熟完善,简单精准、坚固耐用,实现了造型美与结构美的融合。明式家具则秉持着外简内繁的原则,认为过多暴露榫卯结构会破坏家具表面完整性,使用榫卯的最佳方法是内部凹凸勾挂,既要确保构件链接紧密坚固,又要使家具外观线条优美简洁,“面如平湖”。
展览中列举了凳、椅、案这几种最为常见的家具形制,并对每种家具组合的具体部件和用到的榫卯结构进行拆解和展示,配以家具常见榫卯如格角榫、燕尾榫、龙凤榫、插肩榫等实物,详细而直观。
圈椅构件
家具常见榫卯
家具常见榫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木工只有凭借专业的工具才能制作出严丝合缝的木作,传统木工工具大致可分为锛、凿、斧、锯、刨、锉,每种工具又针对具体器物而有不同的尺寸大小和特性。
木工锯
木工刨
墨斗
中国传统木料的用材类型广泛,以木材中的硬木为主。明清家具的用材极其讲究,以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力木、榉木为多。
木料
现代榫卯
如今,榫卯结构的建筑和家具已不再是主流选择,人们能够凭借科学技术创造更为坚固耐用的替代品。但榫卯依然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不仅仅是因其在悠久历史中发挥的作用,更因其彰显的人类智慧和艺术之美。榫卯传承的研究因而开始得到重视,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二十世纪初开始,便有国内外学者和藏家致力于对中国传统家具与榫卯工艺的研究,如杨耀、王世襄、古斯塔夫·艾克、安思源等人。当代的榫卯研究多由艺术家和设计师担纲,他们运用榫卯工艺来设计既符合当代社会现实生活需求,又蕴含中式传统美学思考的新式家具。
新中式家具
设计师作品
就工具和材料而言,传统榫卯一般需要工匠手工或半手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工,生产周期长,人力物力消耗大。现代化工具可以更加便捷,满足大批量生产,流水线加工。榫卯结构的材料不再局限于木质,金属、混凝土都可被加工成榫卯的形式,易于拆装,且绿色环保。
费斯托木工工具
现代著名的榫卯建筑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瑞士苏黎世大楼、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在贝聿铭、隈研吾等著名建筑师的作品中也常可见榫卯技术的运用。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中,木匠祖师爷鲁班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用智慧创造出许多机巧的玩具,有趣而又益智。鲁班锁便是传说中他发明给自己儿子测试智力的一种玩具,由榫卯结构制作而成。发展到今天,这种六子联方类的玩具已经出现了多种变体,结构复杂化多样化,但原理如一,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和青少年智力的开发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鲁班锁
玩具构件
除了榫卯工艺在物质技术层面的发展,展览还设置了一个单元,来展示当“榫卯”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被流行文化所拥抱,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取名为“榫卯”的说唱组合、以《榫卯》为内核编排的现代舞蹈,都是对榫卯这一工艺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韧性、传统文化精华最具时代性的传承。
“榫卯”组合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