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材料

如何重写老街艺坛走笔环球网

发布时间:2024/9/22 12:59:09   
本文转自;旧城的更新改造,既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也是我国城市环境升级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恰当的规划和设计手段增强历史街区的生命力?回答好这一问题,对促进城市环境永续发展、塑造地方文化品格、维系居民情感记忆等,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建筑界曾围绕旧建筑价值展开过诸多讨论,观点常在保护、拆除与改造再利用之间反复摇摆。面对旧建筑,人们会有不同视角。当旧建筑被视为有价值的纪念物时,它们应该被严格地保护和恢复;当旧建筑被视为“重写本”时,则允许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共存,不断被改造利用。“重写本”并不是否定建筑遗产保护,而是以一种不那么严苛的方式、更具包容性地对待遗产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老街恰似一部生动的人居生活的“重写本”。历史街区更新处在继承与发展之间,自有其纠结所在:一方面要让城市留住记忆,维护历史街区风貌;另一方面要不断吸收新的社会能量,保持新鲜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历史建筑风貌与使其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之间进行平衡思考。保护历史街区,绝不是简单地复古。历史街区是在人们的生活演进之中不断被改造发展至今的,今天的更新同样需要做出适当调整和改变,以适配新的生活方式、功能业态、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等等。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是面向未来的,其更新应经得起时间检验,以开放性、社交性、体验性的生活方式营造,灵活应对迅速而不确定的业态更迭。因此,做好历史街区更新,要求相关工作者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即哪些要保留,哪些应强化,哪些该拆除。历史街区的更新不是简单保留一个建筑或场地所有要素的实践,而是重新创造、重新思考一个更为优化的城市空间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历史街区建筑更新项目,需要协调规划、策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工作。其中,功能策划最为关键。策划应综合考虑地段、交通、人群和投资回报、经济模型测算等特定条件,同时能够与现有历史建筑相适应。消费升级背景下,人们对线下空间的体验需求进一步提升,而历史街区建筑物的“真实特征”有助于实现品牌差异化。例如,北京叠院儿,其前身为民国建筑,改造后既有胡同老字号文创空间等功能,又有特色民宿“城市会客厅”的功能,满足了餐饮、公共活动与休息等多种使用需求。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不仅是设计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如今,追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设计理念愈发普及,改造也应尽量减少能源损耗。要使用当代技术手段,更新和改良传统工艺,尤其在热工性能、声学性能、防火、防潮、防腐等方面对老建筑进行必要改进。例如,在四合院改造中,可以使用新的环保材料——竹钢,代替传统木材应用于建筑结构和门窗。这种“看起来像木,用起来似钢,其实是竹”的材料,在结构强度、防火防腐性能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表现出色。具备与传统建筑空间特征紧密联系的改造观念和手法,才能创造出基于历史与传统的新体验,控制好空间氛围和场景呈现。一座老建筑背后,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基因、历史故事、生活习俗、文化内涵等。这些宝贵的遗产和智慧,正是当代快节奏、同质化环境中缺失的东西,需要通过创造性的转译融入当代生活。对于“旧”的解读,正是产生“新”的设计的土壤。我们应该秉持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态度,恰当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让新生于旧,新旧保持和谐共存,以回应旧建筑传统,适应新用户需求。未来,如何在改造中营造历史街区新的场域文化,将是设计师面对的重要课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9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