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资源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小学科目二的材料分析题考
昨天比较忙断更,在此对各位说声抱歉
今天咱们继续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的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主体为两块,班级管理和教学实施容易考材料题
班级管理已经写过,没看到的童鞋可以看看往期文章
今天写教学实施,跟着肖老师一起进入复习状态吧!
考点1: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一、教学情境的概念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或环境。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勾勒的美好氛围中。
(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的存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让学习形式变得生动和活泼。
(4)运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
(5)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考点2:小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使个体的行为朝—定的学习目标前进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构成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心态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一)激发功能: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向功能: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三)维持功能:维持学习兴趣
(四)调节功能:调节学习的强度、时间和方向等。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单选)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
外部动机:受外界的诱因所引起
2、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根据利己还是利他来区分,高尚动机是利他的,把学习同国家和社会利益联在一起;低级动机是利己的,只为满足个人利益。
3、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远景性:长远目标
近景性:近期目标
4、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直接:对学科内容的直接兴趣
间接:社会观念、父母意愿或教师期望等
5、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这个理论由奥苏伯尔提出,他认为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包括下三方面:
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
自我提高内驱力: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把学习做好
五、学习动机理论(单选)
(一)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浦洛夫和斯金纳,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学校经常采用奖励和惩罚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生长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三)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四)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韦纳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的成败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
除努力以外,其他五个因素都是不可控的。
(五)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基本判断与评价。
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简答)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考点3:小学课堂教学组织
—、小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选)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的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但难以系统化、
程序化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班级授课制
年由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正式提出。
年,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直到目前都是我国中小学的普遍教学形式。
※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把两个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排在一个教室里,由教师在同一课堂内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教学的形式,在农村等师资匮乏的地区较为常见。
(三)分组教学制
内部分组:按年龄编班
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年龄或能力编班
二、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1.新教育
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民间教育改革活动,核心理念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翻转课堂
在信息化环境中,教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进行观看,课堂中互助答疑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3.微课
教学时间短(10分钟之内),内容少,资源容量小,主题突出。
4.微格教学
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短时间(5-20分钟)内尝试小型课堂教学并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的重要途径。
5.慕课(MOOK)
大规模开放的网络课程。
考点4:小学生学习
一、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类型(单选)
小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联系:新课改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
一是指学习方式的研究性,二是指研究某一课程领域。
其特点有:
1、开放性:内容不是特定的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
2、探究性
3、实践性:强调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组织形式主要有:
1、小组合作探究(最常见)
2、个人独立研究
3、个人研究与全班讨论相结合
(二)合作学习
其特点主要有:互动性、目标性、平等性、群众性、情境性、激励性
在合作学习中应注意:
(1)引导学生积极合作
(2)强调个人责任制
(3)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三)自主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
其特点是:
(1)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接受知识而言
(2)独立性:相对于传统学习的依赖性而言
(3)异步性:相对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而言
考点5:小学课堂教学实施
—、小学课堂教学主要方法(单选)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
教师以语宣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例如讲述、讲解、讲演等。
基本要求:
①讲述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趣味性
②讲究策略方式和语言艺术
2、谈话法
又叫问答法,教师按照一定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
①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善于启发引导
③善于归纳总结
3、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探讨、辨别等。
①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善启发引导和小结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的方法
①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二)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方法
1、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事物、教具、模型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2、参观法
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获得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1、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来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的方法。
2、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来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观察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3、实习法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践工作,在过程中形成技巧的方法。
(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方法
1、欣赏教学法
引导学生体会某样事物的真善美。
2、情境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
二、小学课堂教学原则(单选、材料)
(一)直观性原则
1.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便于理解。
2.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掌握科学知识。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三)巩固性原则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使它们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复习
(四)循序渐进性原则
按学科逻辑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
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别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以充分发展
(六)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政治、思想教育。
①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②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把教育性因素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④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品德素养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注重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八)量力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让学生可接受。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思科一统、发力攻(巩)关、理论实际、因果循环
三、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的亲自活动,间接经验指他人的知识成果。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四、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2、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科目二的材料分析题综合性比较强
可能会考到的考点进行了重点标注,但仅供参考,最好都学扎实
今天就写到这里,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点赞并分享哦!
有什么疑惑之处,或者想了解什么资讯可以私信肖老师哦!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一起告别挂科、快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