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到年,当时的印度空军先后列装了最新的米格29和幻影战斗机,进入了4代机时代。就印度的地缘政治来说,先进武器的外购环境一向宽松,但毕竟当时空军的主体还是由大量的2代机构成,全部靠买的话是要很多很多银子的。于是印度政府提出了LCA战斗机项目,一方面发展本国航空工业,另一方面为全面替换已经老旧的米格-21、“蚊蚋”、“猎人”等2代战机做技术铺垫。
▲印度空军是米格29最早的海外用户之一。
▲法国幻影战机在中、高空敏捷的身手,令当时还保有不少2代机的印度空军印象深刻。
▲当时印度空军装备的英制“猎人”(上)和“蚊蚋”(下)战机,其中后者的小巧灵活广受飞行员喜爱,对LCA项目的定位有一定影响。
LCA既LightCombatAircraft的缩写,翻译过来的词条是“轻型”、“空中格斗”,对于仅制造过不成功的“风神”战机、主要从事成品组装业务的印度航空工业,该项目初期的定位还是稳妥务实的。前期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花了5年的时间做足论证,于年进入原型机设计阶段,得益于外国航空技术的支持,仅仅两年后就完成了初始设计。不过LCA原型机的首飞已经是年的事了,这中间发生的事情恰恰是该项目走偏的根源所在...
▲上世纪60年代,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前纳粹德国著名飞机设计师库尔特·谭克博士的帮助下,制造过FH-24战机,这是第一款印度国产战机,但由于缺少配套的航空发动机,实际性能不佳。
▲谭克博士最著名的作品是二战期间令盟军飞行员头疼的FW-战斗机。
众所周知,轻型战机受机体载荷和动力的限制,在作战能力的取舍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选择突出某一方面的能力、兼顾其他性能:比如米格-21的三角翼和机头进气完全就是为空中格斗准备的;作为脱胎于米格-21的“枭龙”选择常规翼布局是为了侧重于对地攻击;就连米格-29和F-16这样先进的4代机在作战定位上也是各有侧重。而印度的LCA项目进入工程样机阶段后,或许是期望值太高的原因,一开始就犯了“贪大求全”的毛病。
▲作为3代机中经典的空中格斗机型,米格-21在全世界畅销,印度空军也曾按技术转让组装过约架,其中半数以上因各种飞行事故损失,堪称一项纪录。
▲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最早也脱胎于米格-21,但改为了常规机翼布局以克服低速性能差和武器载荷较少的缺点。
比如这款战机原本是为取代米格-21和“蚊蚋”这类轻型格斗机种立项的,但政府和军方又希望LCA具备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同时还要保留轻型战斗机的机动灵活,这不是为难人吗?而空军对于幻影的高空机动性十分赞赏,强烈要求LCA也使用三角翼布局、海军又希望它能上舰,提出了短距起降方面的要求。最终设计部门在达索公司的帮助下搞出了一个奇怪的盾形三角翼就是这种矛盾的产物——在短小的机身上尽量扩大机翼面积,以满足作战载荷和起降性能方面的需求。
▲LCA在气动布局上受幻影的影响较多。
三角翼虽然在空气动力上有优势,但缺点是占用机身面积较大(相应的对机体强度要求更高)、抗失速性能差,通行的解决办法是使用双三角翼尽量减少气流分离,如国产歼-7、SR71“黑鸟”、“协和”客机等无不拥有修长优美的机身。但LCA却反其道行之在三角翼前端削了一角:一方面是因为机身太短、另一方面是为了给三角翼减速以兼顾对地攻击任务的需求!
▲像“协和”式客机(上)和中国的歼-7(下)在设计和改进过程中不约而同的选择双三角翼兼顾在高速和低速飞行模式下的需求。
▲上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LCA如果机翼前缘角度不内缩的话,飞行员进出座舱就将受到阻碍——这属于在初始设计中就没有兼顾好的问题。
但即便是这样的设计也无法满足LCA的任务需求,毕竟你们要求一款空重不到7吨的轻型战机要达到4.5吨的外挂载荷,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机身制造上只好无所不用其极的减重,结果是LCA的复合材料应用比例竟然高达40%,这个指标在4代机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要知道当年以大量应用复合材料提升飞行性能为卖点的美军F-15、F-16这个比例才不过25%到35%,国产化后的歼-11在中国制造的加持下,机身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才达到27%!印度人在LCA项目上真的是“心比天高”...但考虑了国内的工业制造和尖端材料加工水平吗?
▲作为4代战机典型代表的F-15(上)和F-16(下)在其问世之时,航空复合材料的应用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机身主要构件依然以航空铝和钛合金为主。
▲前苏联的军工产品做工粗糙简单、易于生产,中国在歼-11国产化的过程中以不进行结构性改动为前提,尽可能在非关键部位运用复合材料给机身减重。
▲这粗壮的有些比例失调的“翼面控制动作筒”就是印度工业制造水平的真实写照,LCA在机身制造上选择大量应用复合材料纯属给自己找麻烦。
这还不算,LCA在发动机的选择问题上更是将印度政府和军方的短视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开始印度人雄心勃勃的想借助LCA项目搞出自己的航空发动机,于是上马了配套的“卡弗里”涡轮风扇发动机项目。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作为航空工业“皇冠顶端上的宝石”,先进的航发根本难以一蹴而就,即便是航空工业强国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卡弗里”从一开始就进度缓慢,急于推进LCA项目的印度航空发展局选择了从美国引进的F-,这是一款经过长期实战检验、最大推力达到80千牛级别的先进航发,完全满足当时LCA的设计指标,“卡弗里”项目被直接打入了“冷宫”。
▲F-系列是一款中等推力先进涡轮风扇发动机,多年来伴随“大黄蜂”战机(上)经受住了海上苛刻条件下的检验;也是一款成功的出口产品,被“鹰狮”(中)和T-50等多种机型选用。
后来因为核试验的问题,美国人搞制裁,又着急忙慌的把“卡弗里”捡起来,没过两年F-的供货问题解决了,再一脚踢开...这期间,因为已经和俄罗斯敲定了引进苏-30MKI生产线的意向,军方甚至一度提出直接给LCA换成大推力的AL-31FP,以便于后勤保障,可问题是这大了一圈的发动机就得把之前的设计全部推倒重来,这不是瞎指挥吗!
▲当年印度在获得苏30-MKI配套的矢量推力发动机后,对AL-31FP这款“新玩具”爱不释手。
▲国产歼-10(上)这种13吨级的中型战机才使用AL-31级别的大推力航发,对比LCA(下)娇小的体格,你看能塞得进去不?
事实上以印度宽松的军购环境,如果下定决心搞一款自己的中等推力航发,完全可以选择英国、法国、俄罗斯任何一方引进技术,先来一个“借鸡下蛋”,容后慢慢提升航空工业水平,所要付出的不过是资金和时间上的成本,这也是所有航空工业强国不能取巧的一个过程。“卡弗里”坚持推进下去,即便性能不达标,也应该转做技术积累。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政府和军方左右摇摆的瞎指挥下不但白白浪费了十几年的发展时间,最后也没见省下什么钱。
▲印度国产的“卡弗里”发动机历经多年研发也没有通过实机测试,却又是推出改进型、又是加装矢量喷管(下图),已经沦为“航空工业成果”展上的模型制作典范。
时间指向年,历经了18年的“磨研”(不是写反了),LCA首架技术验证机终于实现了首飞。但这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作品:
按照当初的计划这架飞机除了航空发动机之外应当是%的“印度制造”,但因为配套项目的进度缓慢,原型机上的雷达和作战系统没有一处着落;作为一款强调高机动的战机,尽管印度空军已经心虚的宣称“高速性能不是未来空战的重要指标”,但LCA仅仅1.8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和米的实用升限还是白瞎了无尾三角翼的空中优势,而且据航空专家估计,这还是原型机在空载状态下达到的飞行速度,以该机13.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结合F-的推力换算,作战条件下最大飞行速度不会超过1.6马赫;受狭小机体的限制,LCA的内部载油仅千克,无外挂条件下的最大航程才千米,比号称“机场围墙保卫者”的米格-29A还腿短,执行大载荷任务时必须外挂副油箱,而这又挤占了武器外挂点——那到底是干了个啥呀!
▲总算是机翼升力面积比较大、发动机也给力,LCA在轻载条件下的短距起飞能力还不错,对于机场条件较差的印度空军算是一个福音吧。
▲通过试飞和航展图片发现:LCA只要外挂超过两枚空对空导弹必带副油箱。
▲目前关于LCA的全武装外挂模式只存在于PPT上。
▲米格-29:可算是甩掉“机场围墙保卫者”的帽子了,生产厂家都被这恶名祸祸倒闭了!
连印度国内航空专家都承认,已经飞起来的LCA只是“半成品”。就如同当年高速飞行性能不佳的FH-24获封“风神”一样,其实一点没有给印度制造争光的LCA首飞后得到了“光辉”的称号,想想还真是讽刺。不过现实是残酷的,尽管多少年来印度国内媒体卯足了劲的尬吹“光辉”,但军方迟迟不愿意装备该机的态度说明了一切。直到年,已经试飞了整整10年的“光辉”在印度政府的强制干预下,才获得军方20架的量产型订单,然而拖到年首批列装“光辉”的依然没有通过验收测试,印度政府审计署在提交的63页报告中给该机列出了项缺陷!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印度航空工业的研发实力不足,属于“柯镇恶的嘴、霍都的腿”。恰恰由于军事装备的外购环境宽松,急于满足军方需求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不是沉下心来攻坚克难,反而大量采购国际市场上现成的子系统填塞到“光辉”本就狭小的机体上。而为了整合来自意大利的航电、英国的座舱显示、以色列的主动防卫预警、法国的相控阵雷达和美国的飞行控制软件,光辉的机体重量是节节攀升,陷入了一个“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死循环,始终走在“试飞”的路上。更可怕的是,项目多年的迁延和主要零配件外购使得“光辉”的单机采购成本惊人,对外报价竟高达万美元,也不知道哪一家空军脑子有坑花这么的大价钱买一款超重的“轻型”、“三代半机”...
▲印度空军自己都不想要的飞机,却想着强卖给孟加拉国和阿根廷,让你们也体验一下“万国造”的后勤负担吗?
▲又要在PPT上狂补作业了...
“光辉”创纪录的研发周期,逼的印度空军把老旧战机的淘汰标准下调为空中解体,还满世界求购二手的“米格”和“幻影”填补摔飞机的空缺,在凑齐了所以现役米格机的卡片后,又盯上了苏霍伊。印度空军从俄罗斯整机采购50架、引进零部件自行组装架苏-30MKI的大单直接养肥了这家前苏联硕果仅存的战斗机企业,等于是花着印度的钱研发自己的下一代苏-57,完了还能再买一遍,毛熊这哪是买飞机,是“卖拐”啊。
▲印度空军的“米格五虎”——目前市面上能飞的米格系战机全在这儿呢,比俄罗斯空军自己装备的都全!
▲苏30-MKI型是苏霍伊为喜好“高精尖”的印度空军量身打造的,贵是贵了点,但说实话靠谱太多了。
▲当年俄罗斯人在买飞机的时候把几架预生产型(不带小鸭翼和推力矢量)也一并塞给了印度空军,搞了一回“捆绑经营”。
▲正是靠给印度卖飞机的大单,苏霍伊才有了经费启动苏-57项目,也已经做好了PPT只等“回头客”了。
其实从印度空军全力拥抱苏霍伊产品的同时,“光辉”已经失去了未来。
本来按照LCA项目的初衷:不但完全用国产战机替换了空军中老旧且型号庞杂的2、3代机型,初步具备先进战机研发能力后的印度将利用“光辉”积累的技术成果再搞一个MCA(即中型战斗机),实现大部分空军装备的“印度制造”。今天大家觉得印度人的“迷之自信”是一个笑话,但在LCA立项的80年代末期,中国和日本也才刚刚开始着手自己的4代机项目,同样面临着一无航发二无先进机载系统的窘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正是因为没有独立研发下一代战机的科研和资金实力,才搞出了“欧洲联合战斗机”项目,大家的起点都并不比印度好多少。但结局却是设计指标最低的“光辉”迟迟难产,让印度航空技术发展付出了三十年的时间,换来的却是达不到4代水准的“半成品”!
▲日本8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F-2战机虽然迫于美国的压力以F-16作为参考,但却最先应用了机载相控阵雷达技术,其航电设备和大部分武器均可自产。
▲中国当年研制歼-10的时候困难更大,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即便是后来的MCA方案也不算太夸张——除了取消垂尾有点扯。
在这三十年里,各军事强国已经挖尽了各自4代机的潜力、换装5代机、着手6代机的研发了,这款“还未出生已然衰老”的3代半机是否服役对印度已经没有意义了,梦想中的MCA也只能永远停留在PPT上。印度空军这两年又是接收“阵风”、又是考察F-18上舰,事实上在精神上已经放任“光辉”的死亡了。
▲印度刚装备的“阵风”实际上就是已经迁延了10多年的“先进中型战斗”采购项目,这笔钱本来是打算用于“MCA”计划的。
▲眼看着印度人的钱好赚,美国人把已经烂大街的F-16都拿出来参与印度空军“先进中型战斗”采购项目。
▲这张图...已经在“PPT强军”的道路上陷入癫狂了。
至于现在吵吵着给超重的“轻型”战机换装升级款的F-发动机,改了一个“敏捷”绰号的MK2型;以及给MCA加个Advanced变成“先进中型战斗机”,更多是自己寻求心理平衡罢了。可是关键航空技术上缺失的短板是靠做计划能赶上的吗?连国防采购经费大部分都捐给了外国军火商,即便想独立自主怕也是无力追赶了。
这就是三十年此消彼长、碌碌无功!
(本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