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材料

当代建筑策展为什么能持续发展它的背后有哪

发布时间:2024/9/23 14:46:28   

引言

Introduction

当代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从手机等移动端上了解海量最新的建筑资讯,既然信息如此唾手可得,为什么还要大费周折去看建筑展呢?建筑展览是否没有再存在的意义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当代的建筑展览甚至一年比一年更加流行,建筑策展也越来越成为热门词汇之一。

那么,当代的建筑策展为什么能持续发展呢?它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推动者?它的受众又是谁?建筑策展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它只是利用网红效应的一场资本的作秀吗?或者,建筑策展只是建筑师的自吹自擂,是他们推销自己甚至是自娱自乐的一场游戏?

1建筑策展的定义及发展

TDefinitionanddevelopmentofarchitecturalcuration

“策展”一词最早来源于英文“curator(策展人)”,对应英文是“curate”,其词根是“cure(治愈,照顾)”,这来源于西方美术学院和博物馆里日常维护、保存的工作,17世纪后,私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早期的“策展人”也就此出现。

当代建筑策展的定义是多样化的,对于不同的主体,它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一种工作方法,一个视觉秀,一种思考方式,一场宣言,一次建构,一个社会事件,一次推广,等等。同样,建筑策展人的身份也是多样的,他们常常是建筑历史学家、评论家、理论家、艺术家或其他相关行业的人士。建筑策展的定义虽然多种多样,其本质实际上并不复杂。李翔宁将策展的“策”理解为“问题的提出,脉络的梳理,话语的生产”。从早期策展到当代策展,策展的方法虽然越来越丰富,但策展的目的和效应却大同小异。

▲MOMA解构主义展览图源:网络

早期的建筑策展,代表人物有密斯、柯布西耶等。柯布西耶从发迹到成名与他的建筑出版物不无关系。而支持他高质量出版的策略之一,便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参与或举办各类展览。

专业建筑策展人及建筑展览部门的设立,出现于年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立的建筑展览的策展部门,之后逐渐形成建筑策展领域的权威性,引发了后来许多建筑界重量级展览。如年6月至8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展,这次展览使得解构主义逐渐被大众接受,成为重要的风格流派,此后一直活跃在世界建筑舞台上。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作品图源:网络

如今,建筑展览不减反增,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如深港双年展,小如建筑师个人展,随处可见。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其背后一定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谈到建筑策展的利益,可能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学术上的利益。对于学术利益,相关论文文献已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总结来看主要有三点:建筑策展是构建建筑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平台,是学术交流的催化剂,是新的建筑思想和技术的实验场。然而,许多人可能往往忽略了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是如何推动各类建筑策展发展的,所以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主要探讨建筑策展的资本逻辑。

2建筑策展的资本逻辑

Thecapitallogicofarchitecturalcuration

实际上,建筑策展的具体资本逻辑和动机可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可能是众多动机的综合结果,本文将众多的动机和逻辑分别从个体和社会这两个层面展开。

2.1个体层面

2.1.1门票、周边的直接获益

与其他展览一样,建筑策展产生的最直接的商业利益就是门票和周边商品、活动的收入。比如年7月2日上海艺仓美术馆举行的扎哈“CloseUp”展票价为元,年3月19日复星艺术中心的安藤忠雄“挑战”展门票元,两个展览都异常火爆,而且两个展览都有各种行业,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甚至有观众因为上海安藤忠雄观展过于火爆拥挤,特意回到北京又看了一遍北京的安藤巡回展览。

▲扎哈·哈迪德“CloseUp”展图源:网络

除了门票之外,周边商品和活动也能直接收益。正如国内旅游景点参观的流程一样,在安藤忠雄和扎哈展的出口商店都有相关的纪念品。比如安藤忠雄展的商店中有其授权的主题挂画,胶带,T恤,马克杯,书籍等等各种周边产品。笔者甚至在由安藤忠雄设计的震旦大厦的一楼商品店发现了关于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小型模型展以及其周边产品的售卖(尽管这栋大厦中的展厅中都是中国古文物展览)。

▲安藤忠雄授权的各种周边产品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建筑大师的周边产品以及亲手手稿甚至会出现在商场的书店中进行售卖,比如,上海前滩太古里的茑屋书店中就售卖有上万元的隈研吾超大型摄影集与其亲笔手稿捆绑销售。以上案例说明,对于已经有较大名气的建筑师来说,其本身的名称已经形成了品牌IP,使得围绕其产生的商业营销运作如展览的收费、周边纪念品的开发得以实现。实际上,借鉴艺术品的商业买卖模式将设计过程产生的手稿,模型作为艺术品商品通过专业中介售卖,从理论上来说并不困难,但实际的操作却存在风险。毕竟,这容易使得人们对设计师产生过于商业化的不好印象。

▲隈研吾超大型摄影集与其亲笔手稿图源:网络

但如果能巧妙操作也可完全化解这个风险。比如,密斯在巴塞罗那展馆中设计的巴塞罗那椅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巴塞罗那展的巨大成功成为了巴塞罗那椅最好的营销广告,使其成为了最受追捧的经典家具之一,其热门程度一直持续到今天。正如迪士尼靠销售哲学:“欢乐不会停,想象力不会老,梦想永不停歇”。将门票和周边产品做为其盈利的重要渠道一样,对于建筑策展来说,只要艺术不会停,想象力不会老,流量就不断。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图源:网络

除了建筑师个人展,大型展览如威尼斯双年展在周边产品和活动层面的商业效应更加明显,围绕双年展产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如论坛、讲座、研讨会、工作坊都能够通过参与费的形式得到直接的商业效益。比如,某双年展参展合作设计师与国内出国留学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工作营,设计作品可参与双年展周边论坛,通过招募工作坊成员就可以收取参与费用。

2.1.2商业推介的间接获益

与前面巴塞罗那椅子不同,许多展览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进行商业推介。如年,万科和传媒机构就举办过“混凝土的可能”展览,邀请了马清运、王粤飞等33位在建筑、室内、产品等设计领域的专家共同设计公共艺术雕塑,展览获得了各大媒体的报道,在无数次的被翻阅和点击之中,建筑师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万科平台得到了推广与宣传,运营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混凝土的N种可能》太阳能园林伞方案图源:网络

相应的,也有专门推介材料的展览如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主办的8月5日-7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中国混凝土展。类似推介设计企业,事务所,建筑师,工程材料商的展览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事实上,这样的展览大多数是很好的,建筑师和行业机构能通过这些展览获得难得的技术分享、经验交流和扩展客户的机会,有利于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当然,还有一些的建筑展的商业目的更加明显,比如一些建筑策展是作为地产营销运作的其中一环,如成都的城市更新特展《-回答玉林》,由卓越集团与一筑一事联合推出,超过30位艺术家设计师参与,以及近40家媒体机构支持。在展览中以玉林的城市发展和艺术文化发展为引子,通过地产加艺术展的跨界融合,发挥绅士化的城市效应,最终完成卓越在玉林的“云门锦绣”地产营销。

▲“-回答玉林”展览现场图源:网络

实际上对于地产推广更高明的案例要数阿那亚社区。通过知名建筑师设计的海边礼堂、沙丘美术馆、最孤独的图书馆、酒神剧场等,以及对于高级社区生活方式的包装实现了极佳的推广效果。无数的人来阿那亚打卡观光,阿那亚房产也由包装前的滞销变成热卖,一度被冠以“神盘”的称号。

▲阿那亚社区最孤独的图书馆图源:网络

2.1.3新的思路:城市建筑考察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建筑展览也越来越流行。比如可以将城市建筑考察看作是建筑策展。城市建筑考察的路线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一个主题下选择一个或多个城市的相关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有建筑师或相关专家陪同讲解。这种策展思路实际上是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将城市作为自己的展品,进行展出,并收取团费。这种“展览”其实上有传统展览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容易缺失传统展览所拥有的学术性和深度。受到参与人员和策划活动良莠不齐的专业性以及前后期研究工作时长不够对深度的影响,目前许多这类活动都沦为了旅行团般的走马观花,最后草草收场。

▲网友在英国游学的随手记录图源:网络

然而,并不是说这种考察就注定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因为传统建筑策展相比艺术品策展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建筑物作为展品无法移动到展览场地中,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装置、绘画等媒介间接地去表现展品,而城市建筑考察则避免了该缺陷,能够直接将人送至建筑展品内参观,这种情况下能对设计有直接地体会和认知。另外,城市建筑考察同样可以具备很高的学术性,比如文丘里团队对拉斯维加斯的城市考察就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属性,产生了《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这本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经典理论著作。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图源:网络

2.2社会层面

一场成功的建筑策展除了带来商业效益之外,还能进一步带来社会效应,比如大师的作品展除了展示自己的作品还能激励从业者的使命,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建筑策展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是必然的——这也是建筑策展源源不断举办的底层逻辑之一。

大型的建筑策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工具之一,不仅可以作为提升城市活力、自信与品牌等城市“软实力”的手段,还可以成为调整城市空间形态的机遇,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于城市居民而言,一场大型建筑展览能提升幸福感、改善生活质量等;于决策者与投资者而言,它则能在打造城市品牌、拉动消费投资以及助推城市更新这三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营销的重要单元。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现场图源:网络

2.2.1城市文化品牌打造

一座城市的形象、知名度和曝光度,是隐形的政绩,如要吸引资金、人才、游客等目标市场,则需要通过一定的城市营销来进行打造并实现,决策者们则可以通过举办建筑展览来达到城市营销的目的——毕竟,没有什么比建筑本身更能直接让人感知并阐述城市。

“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上海着力建设的尖端城市品牌,一个全球城市的内涵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更是有文化的,艺术化的。而上海的黄浦江两岸的文化事件——上海空间艺术季(SUSAS),不仅加速了这片土地完成空间的新陈代谢,更重要的是,这更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助推下,上海成功打造了“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文化艺术形象。

▲贯通后的滨江民生码头区段图源:网络

传统意义上,外滩和陆家嘴代表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城市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形象具有多重内涵,SUSAS的举办则丰富了上海城市形象的艺术文化内涵。其中,公共空间是SUSAS最重要的一个展品,如年的浦东民生码头、年的杨浦滨江等。随着上海的滨水岸线的逐渐贯通,这些开放空间连城了一体,成为外滩与陆家嘴的延申,进一步强化了上海市的国际、开放、艺术的城市形象。

同时,举办竞赛以及相关展览也是SUSAS必不可少的部分,国际竞赛是国际对话的平台,竞赛本身的话题性、影响力可以转换为城市自身宣传的重要途经,是品牌宣传的重要形式,如8万吨筒仓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挑战赛、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概念方案国际竞赛等等,也为这座城市博得了不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9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