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资源 >> 建筑与城市共兴马清运马岩松gmpA
追溯西安的“枢纽”地位,便不能不提及两个世纪前的那条丝绸之路。那段千古传颂的历史旅程为西安城与世界的多向际遇种下了契机——时代、历史交相辉映,西安始终“在路上”。
丝绸的柔韧特性与坚定沉稳的人文特质注入时间,集结不同领域的精髓,牵引出一条多元而盛大的“现代丝路”,推助着西安这座底蕴浓厚的城市,一路向前,震撼世界。
而建筑是城市的精神缩影,一砖一瓦印刻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一方一寸皆映射着城市尺度。
西安“城市封面”学术年第一期主题沙龙,以“折叠丝路”为主题,我们从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建筑集群与城市公共空间出发,延溯大师精神,以建筑丈量城市,塑造区域文化品牌,助力城市软实力腾飞。
作者|佳遥
大师级思路交锋
一笔一画城市蓝图已成
沙龙现场邀请到马清运、马岩松、gmp合伙人StephanRewolle、AECOM执行总监LeeParks四位大师级人物。嘉宾们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西安的热爱,用专业独到的视角,理性阐释建筑对于城市发展的加持,将大师级的观点和作品,浓缩为文化产业影响力,推助城市占领发展高地,重塑理想人居。
作品背后的意义千千万万,建筑团队的巧思悉数落实至行动,一笔一画,写意城市,刻印时代图鉴。
01
“论建筑的理性、灵活性、引领性”
马清运/马达思班
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
马达思班创始人、合伙人
作为城市的新型场域,高新区建设发展势头势必猛烈。对于建筑师来说,如何才能在顺应这种高速趋势的同时,用建筑稳固承载光速变化的未来?
马清运的西安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就是答案。建筑生长于城市文脉之上,汲取文化记忆,以国际化的视觉标志,联结历史、当下、未来,开启新区璀璨篇章。
马清运认为,“建筑师最大的责任实际上是保持理性,保持理性的状态是指对未来的可变性要有足够多的对应的策略。”
理性之上,建筑的灵活性与地标引领性同样重要。经过三种专业性能层层考量,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已然初具雏形。
?马达思班建筑设计研究所
该建筑罕见地采用了三角形轮廓,切块式的设计语言清晰诠释了整个建筑的结构层次。充满个性的建筑形体与内部承载的功能和意义高度结合。作为一座划时代的城市地标,该建筑展现了高新区的稳定力量与无时无刻的冲击感。
?马达思班建筑设计研究所
实际上,三角形轮廓的建筑形态并非灵感偶然,场地内部带有地质断裂带,保险起见,场馆被分成几个三角形。又恰好因独特的形态与三角形的稳固特质,国际文化传播中心跻身成为西安的精神名片。
建成后的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将吸纳有高度创新性的业态,铸就都市理想生活场,为城市递上璀璨的精神名片。
?马达思班建筑设计研究所
?马达思班建筑设计研究所
02
“科技、自然、艺术”
马岩松/MAD
MAD创始人、合伙人
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
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
美国南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亲和、无方向感的同时,又能精准地捕捉城市的线性变化和生活趋势,马岩松的作品在模糊化与清晰之间架起一道平衡之桥。
?MAD建筑事务所
自由的曲线美学稳固扎根于大地,艺术与科技交织呈现于建筑表面。
?MAD建筑事务所
?MAD建筑事务所
?MAD建筑事务所
立足于城市未来的角度,马岩松指出:未来的建筑应该是结合科技、自然和艺术的,然而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三者经常被忽略。
中关村论坛、中国爱乐音乐厅、云洞图书馆、哈尔滨歌剧院......马岩松的代表作专注于在建筑的自我结构、科技注入、艺术展陈嫁接平衡点,同时建筑始终协同于人、为人服务。
?MAD建筑事务所
?MAD建筑事务所
建筑设计趋近于艺术雕塑,完全连贯的外立面由混凝土一体浇筑而成,传统建筑结构、水电设施被人工技术与天然光线悉数消隐,但空间中的功能应有尽有。所以在这样的空间中,混沌与敏感清晰的感知并不矛盾,人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
03
“文脉与数字化的际遇”
StephanRewolle/gmp
gmp合伙人
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
哥本哈根丹麦皇家艺术学院
在虚拟时代的去物质化世界中,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属性的存留应如何放大物理体验的吸引力。演讲通过三个项目——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亚洲金融大厦暨亚投行总部和CHAO酒店来阐述建筑对数字时代的不同回应:带有数字化特征的建筑外观与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在数字媒介中的呈现。
Stephan一方面肯定了人工智能对于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在方案阶段的帮助,另一方面提出了担忧——如果没有非常扎实的技术知识,人工智能很难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和户外环境。
多功能体育馆立面夜景?CreatARImages
体育公园鸟瞰局部?CreatARImages
克制使用人工智能,重视地球气候危机,切身实际地考虑问题与技术,这样造就的“可持续理念”才会迸发稳固而强大的力量。
竹林采光庭院?CreatARImages
中央中庭内景?CreatARImages
入口柱廊,酒店塔楼?ChristianGahl
日光礼堂内景?ChristianGahl
04
“改造与初心,关于景观与城市”
LeeParks/AECOM
AECOM执行总监
景观部门负责人
全球景观技术实践小组负责人
ASLA国际实践专业网络联合首席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Lee始终对树心怀热爱。从业多年,他始终坚持做一位“拥抱树的人”,树木和自然是他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
?LeeParks
“在数字化时代,请想象有这样一个单一的设备,它可以净化水、产生氧气、实现碳封存,提供栖息地、食物、建筑材料、燃料、药物及荫蔽,并能够成为艺术和场所的主题空间......它就是树,这就是我喜欢树的原因。”
?AECOM
自然景观的引入,为商业环境增添了许多人文主义,如何让可持续理念持续散放力量,便是景观设计师的首要任务。
Lee与我们分享了在建中的上海张家浜楔形绿地(又称碧云绿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被融于该项目的设计之中,通过低影响开发、水管理、生态资源保护、海绵措施和生物多样性提升等,回应对于双碳减排、自然资源禀赋管理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多重要求,打造可持续城市韧性社区。
上海碧云绿地效果图?AECOM
在西安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改造项目中,Lee同样对自然与文化遗产充满敬畏。小雁塔的力量、韧性和静谧成为他以景观重构与历史文物关系的设计灵感,保留的列植皂荚树则是当地场所记忆的延续。该区域从原本被极少利用的片区空间,转化为城市中的生态空间、多元包容的场所,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广场中轴上营造了一个新的“塔影”空间,促进了人们与塔楼的视觉链接;坚固的围墙被视觉上开放的边界所取代,保护遗迹的同时,邀请人们重新审视建筑。
西安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改造?AECOM
西安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改造?AECOM
此外,Lee立足于数字时代,畅谈城市现状下景观设计师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他提到,融入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我们都需要适度克制、适度冷静和反思。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在于提醒我们以景观与建筑的交融,加强与人文、地域与自然的链接,为后代创造可持续未来。
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AECOM
围坐畅谈博弈言欢
为建筑为城市
本期主题沙龙设置了圆桌环节。立足于城市发展大局观,聚焦于历史与建筑的关联,几位嘉宾围坐畅谈,观点交锋之时,丝路精神融合产业力量,共进建筑赋能。
前卫的建筑理念引发共鸣、激起思绪回响,建筑媒体人依托时空、行业等多角度向建筑师们提问,在有来有回的发问与解答中,探索更广阔的建筑未来与城市蓝图。
?ArchiDogs
Q:“元宇宙时代,建筑何去何从?”
有媒体人问到数字时代降临对建筑趋势的影响,Stephan表示,元宇宙的确有可能是未来的某种积极趋势,但就目前而言,气候变化等物理世界中的建筑问题亟待解决,建筑师更加专注于建筑本身与人的身体感知。
Q:“有成为大师的野心,建筑师们需要做什么?”
在以变为不变的时代,建筑从业者应该具备哪些思考技能、格局视角,才能成为大师?
马清运用诙谐的回答“欣然接受”了大师的称号,同时他告诫年轻建筑师们坚持实践、保持开放思想,勇于摆脱基础逻辑,向创新而行。
对此,马岩松鼓励年轻人们去创造,不要依附于数据工作,深耕行业。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经验体系。
Q:“丝路科学城进行时,温故知新、展望未来,丝路之旅将通往何方?”
“随着时间,高新区会越变越好。”马清运向西安高新区传递了美好的祝愿,并提出了三点可行举措:释放休闲街区空间、开展地标建设、相信自然景观。
马清运会心一笑,“要是马工(马岩松)能来西安再建一个建筑,那应该会更好。”
Lee在保留自然与积极开拓之间,提出了一条理性建议——科技筑城,自然为桥。高科技与为自然创造基础设施同样重要,这代表着丝路科学城的“温故”与“知新”,归根结底,依旧是经典与创新的权衡哲学。
?MAD建筑事务所
宁波甬江公园?AECOM
Q:西安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会为城市更新作出哪些贡献?
马清运坚信,历史是一切未来的前提与参考。同时他也指出,西安高新区的未来实际上取决于两点,首先是一个充满活力、产能效率高且宜居的环境,其次是多业态的商业活动。而国文中心的功能属性也囊括此两点要素。
这一切也涉及到马达思班在建筑中投射的城市化议题。仅凭一座建筑并不能收获一座理想城市,国文中心只是推动城市进程的一部分,理想城市需要将上述要素全方位注入城市本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Q:突破建筑尺度的过程中,MAD如何回应传统文化?
MAD的作品中,曲线所表达出的反叛精神总是一目了然,如雕塑般的建筑经常给人一种抛离传统、独树一帜的错觉。
“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谈传统?”马岩松抛出了又一项问题。
在他看来,传统不是浮于表面的图腾,而是隐于形意中的内在精神,自然、文学、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与传统有联系。
建筑所肩负的传承,其实更多是精神层面。在理解传统后,提炼精神是终极意义。
与此同时,传统的维度正与时光同变,需要辩证看待,尊重传统的大前提下,扩充传统的意义,使其不被时代风潮所淘汰远比平铺般的“延续”更有意义。
Q:以传统为根基,西安应该如何邀请更多年轻人绘制丝路科学城的未来蓝图?
“保持传统和走身份认同的道路,适应建筑、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并不是一种冲突”,Stephan如是说。他相信,丰富多彩的历史能够破局,具有一定密度的场所能够促进人与城市的联系。
不要惧怕现代取缔传统,亦不要担忧传统会从时代出局,Stephan让我们相信,二者之间总有平衡之法。
?AECOM
Q:用科技重建城市景观的方式有什么看法?
Lee肯定了高科技在模型阶段的高效性,同时他认为在城市景观建设进程中,高科技不应抢占本质,需要明确它的“助手”定位,“科技只是被抛向了公共领域,并且为这里工作、生活并享受宜居社区的人们服务”。
“我认为数字时代的根本在于我们所收集到的信息能够为我们提供帮助,服务于人。”
Q:大家现在所在的丝路科学城,是西安高新区的第三期,建筑师们如何看待西安高新区未来的规划和发展?
“所有的国际化都是从传统而来,我们对生产、生活、生态的理解,都由历史演变而来。”
“我们的历史是在国际化当中被保证的,只要我们西安人把我们的历史的信心藏入心里,注入到实践当中,那么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高新区未来的具象规划、发展。”
亦如马清运在采访中所说的“西安有自己的底蕴,国际化是我们的新需求,不是我们缺失的东西!”
高新区是新与旧的交融际会,在马清运看来,体现西安厚重历史文化的传承的同时又表达国际化并不难。因为国际化的基础逻辑早已被国内城市建设沿用。
展望丝路科学城
至此,西安“城市封面”学术年第一期主题沙龙暨高新区城市客厅·大师季启动仪式圆满举行!本期主题沙龙是对城市昔日荣光的延溯,是对城市国际化未来的高瞻远瞩,更是丝路科学城对西安的真挚告白。
年底,西安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
“加冕”全国首个“双中心”核心区,丝路科学城显露不凡实力。作为西安高新区“三次创业”的主阵地,丝路科学城将携手西安,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样板示范区和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点”,以全新的科技与信息之路开启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为西安打造全新的城市封面,吸引更多的人才与投资,推动城市的发展与转型。
同时,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等项目所在园区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的整体规划及功能开发,在国内新城建设中,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其城市空间功能科学性,城市级公共服务配套合理性,TOD模式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城市整体可持续及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建筑是城市印象的缩影,从建筑尺度跨越至城市尺度,人文、传统、科技、自然应该以怎样的格局形态环环相扣?我们相信,丝路文化的影响力将会无限助推到城市发展,高效加持城市的软实力。
一座城市中,城市封面势必承担起巨大的责任与盛名,是最具潜力的灵魂符号,是城市的典型特色。
以传统传承城市的文化脉络,以建筑谱写城市的华丽篇章。不久的将来,丝路科学城注定腾飞起势,用西安的历史、发展、未来、文化炼就城市精华,缔造城市理想,携手西安,向世界敬呈一张绚烂的国际化名片。协同城市建设与发展,打造西安在数字时代通向世界的“第一窗口”,于人文之上,筑就世界级的西安自豪。
建筑与城市共兴,我们一起见证丝路科学城之下,西安走向世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