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资源 >> 探索科技韧性的内涵是什么主要特征又有
探索科技:“韧性”的内涵是什么?主要特征又有哪些?总的来说,韧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ilire,意为反弹。韧性最初被应用于物理学,用以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变形后恢复到原始状态的一种能力。接着,生态学家将韧性概念运用于生态领域,用于描述系统遭到外部冲击后自我恢复和重组的能力。
一、韧性相关研究(一)韧性概念和内涵
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工程学、生态学,再到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研究视角也从单维的生态扩展到生态、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四维视角。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研究关于resilience一词的译法并不一致,多译为恢复力、弹性或韧性。
分析已有文献,恢复力的译法多见于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旅游等相关领域,强调的是调整复原的能力;弹性的译法则多见于城市规划领域,强调的是系统应对外界干扰的承受、适应和恢复能力;近年来韧性的译法开始受到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界的青睐,出现了―经济增长力韧性、―区域经济韧性、―韧性城市等概念。
相比于恢复力和弹力,―韧性所表达的含义更为丰富,既涵盖了弹性的调整适应能力,又体现了系统实现新发展路径的转型能力。此外,为避免与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混肴,韧性的译法更能体现―resilience的内涵。故本文将统一表达为―韧性。追根溯源,韧性这一概念在主流研究中经历了两次较为彻底的概念修正。即从最初的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目前的演化韧性。
工程韧性强调系统具有单一的均衡稳态,韧性被视为系统遭受干扰后恢复或返回原有状态的能力。生态韧性则强调系统存在多个稳态,韧性被视为区域系统应对干扰向另外的平衡状态转化的能力。不同于工程学和生态学意义上的单一、多重均衡概念,演化韧性放弃对平衡态的追求,强调系统与扰动之间的互动机制与过程,通过系统对自身的调整来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实现长期发展。基于此,目前学界对韧性存在两种认知视角,
其一是均衡论视角,
其二是以演进韧性为代表的演化论视角。随着复杂性系统观点在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广泛应用,演化韧性逐渐成为韧性研究中的主流观点。
(二)韧性的测度方法
根据上文对韧性概念的分析,韧性的测度同样可以从以下两个视角进行:
(1)均衡论视角。如工程韧性主要通过系统恢复平衡的速度来衡量;生态韧性的度量包括两个方面:
(2)一是系统受到冲击后的恢复时间,
()二是维持原有状态时所能吸收的干扰量。
(2)演化论视角。目前有关演化韧性的度量仍缺乏系统完善的方法,已有文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或预测模型进行分析。
二、区域韧性相关研究(一)区域韧性概念和内涵
随着韧性认识的深入与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区域韧性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区域韧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有学者将区域应对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应对和复原能力理解为区域韧性。
有学者认为区域能否长期保持成功关键取决于该区域是否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在发生外部冲击时作出调整。经济地理演化学派核心学者认为研究区域韧性就是研究区域受冲击后生成新路径的能力,并指出区域韧性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网络结构和制度特征。贺灿飞等人认为区域韧性是指区域经济在外部扰动下,通过各种要素再组织进行自我恢复、更新、转型的能力。
结合上述概念,可见区域韧性强调的不仅是区域拥有应对危机的自我调适能力,还强调区域应对结构变化建立新的发展路径的转型能力。因此有学者将其归纳为适应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也有学者表达为被动应对性和主动改变性。从区域韧性的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外已有研究涵盖多个维度,具体体现在经济、社会、环境、制度等维度以及各维度间的关联互动。
其中,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