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资源 >> 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值得围观的建筑模型
编者按:去年8月,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都被一篇关于建筑模型的文章《做模型就像在盖房子》刷屏了。近日,这个名为“建筑工房”的组织又有了新动作:继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开展并参加同济大学实验班教学成果展子单元之后,“建筑工房”的模型展览将迎来暑期workshop后续活动的最后一站——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展,展览时间为2月6日至2日。
不管你服不服气,都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围观并深入研究的展览。不信?那不妨先看一下他们利用手工模型制作的这条视频——
时长:6min27s
视频从哪儿来?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建筑师们早已习惯了用效果图来展(hu)示(you)方案。而作为建筑师传统必杀技的模型,却大有被遗忘的趋势。试问一句,你们这么做,考虑过模型的感受么?之前没考虑过?没关系!但是看过这个视频你也该醒醒啦!
这就是建筑工房成立的原因之一。建筑工房由毕业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程博、李博以及毕业于瑞士门德里西奥(USIMendrisio)建筑学院的郭廖辉组成教师团队,带着一群学生举办了以“工作模型”为主题的研习工作坊,利用两周时间调研三处广州经典建筑,重现原案并进行改造设计。上面的视频为建筑工房2月6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展览上放映的视频。选取哪些案例?
作为高逼格高要求的建筑工房,选取的案例自然也是广州的经典之作。第一个案例是由岭南派代表人物莫伯治设计、位于白云山上的双溪别墅——当年陈毅曾经住过的地方。第二个案例是郑祖良设计的位于华南植物园的水榭,从中甚至能看出些许范斯沃斯住宅的影子。第三个案例是位于华南理工大学内的发电所,虽然其德国设计师的身份不得而知,但建筑品质颇高。
当时的建筑师因应岭南的气候以及具体的场地特质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处理和文化上的形式异化。这些在制作模型及模型的成果上,都能窥得一斑。
双溪别墅
华南植物园水榭
模型为什么那么美?
很可能,大部分人看到这些模型时会惊讶得连嘴巴都合不上。喂喂喂,别这样!因为模型就像草图一样,作为一种验证思想的工具,要用于推敲自己脑中的想法。可以“随意”修改、掰来掰去的模型,才是好的工作模型。涂抹修改得越厉害,往往也意味着蕴含了作者更多的推敲。
这次工作模型的课题从“模型推敲设计意图的方法”出发,落脚于“空间体验”,最后成果模型达到了:20甚至:0的比例,就像是自己动手把房子建了一遍,结构、材料、视觉、空间、光照、具体的家具和植被等等,都统合在一起成为综合的体验。如果你觉得这些图像很美,不是因为模型在努力“造景”,而是设计结果本身就是这么精彩!
未来还有哪些计划?
看过这些美得不要不要的模型,你是不是更想了解建筑工房这个“神秘组织”接下来有哪些计划?事实上,他们的waitinglist里已经有了不少预案,比如数字可视化、小型木构建造、参照与异化、结构设计等题目。当然,有很多困难需要去解决,比如数字可视化的硬件运算能力和购置成本等问题,但我们不妨一齐期待他们的突破与答卷。
展览现场
展览讯息
展览时间:年2月6日-2月2日
展览地点: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编辑|林楚杰
校对|原源(实习生)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
archi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