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材料

爱好中医学,必须了解的东西,对你大有益处

发布时间:2025/6/20 13:46:52   
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利用锐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人体的某一部位来治疗疾病。据汉《说文解字》记载:“砭,以石刺病也。”这就是针法萌芽阶段的所谓“砭术”。灸疗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和利用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的某一部分受到火的烤灼之后,感觉很舒适或因此而减轻了病痛,然后通过反复实践,终于选择了易于点燃,火力温和,并且具有温通经脉的艾草,作为施灸的材料,从而形成了灸术。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具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早期的石针,骨针,竹针,逐渐为铜针,铁针,以至到现在的不锈钢针所代替。由于人们的不断实践,医疗经验不断丰富,针灸腧穴也由“以痛代腧”逐步固定下来,并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疗远隔病痛部位的腧穴,在此基础上,前人按照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的感应和古代解剖知识,把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作用的腧穴进行归类,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就形成了经络学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周代医书,就记载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篇《帛书》。其中记载有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各种疼痛,痉挛,麻木,肿胀等部位的症状和眼,耳,口,鼻等器官的症状,并且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烦心,蓍卧,恶寒等。这些说明当时已经对这些疾病采用了灸法治疗。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治疗的原理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晋代皇甫谧把《内经》有关针灸部分加以系统整理,分类汇编,并参考《明堂孔穴治要》依据头面,胸腹,四肢等部位记述腧穴,确定了个穴名,同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把针灸手法,和常见疾病的针灸治法,都作了全面的论述,编著成了《针灸甲乙经》。这就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它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一次总结,在针灸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的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在国内设有针灸专科,并有技术高超的针灸教师来教学,这对普及和发展针灸医术起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北宋医官王惟一编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把腧穴增加到个。所铸造的两座针灸铜人,为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元代滑伯仁著述了《十四经发挥》,首先提出了十四经的概念。明代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针灸大成》,把腧穴增加到个,这是继《内经》和《甲乙经》之后的又一次总结,直到今天,它仍是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资料。清代吴谦等人编撰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和廖润鸿的《针灸集成》等,都是当时针灸方面的代表著作。《医宗金鉴》所确定的个腧穴,一直沿用至今。我国建国后,祖国医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设立了针灸专业,针灸学院也正式成立,针灸医学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得到普及,并且有了许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8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