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介绍 >> 七旬木匠用桌子腿木棍,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
中国古建筑很美,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巍峨耸立、大气磅礴的建筑,在印证着“墙倒屋不塌”这句俗语之外,也都在诉说着两个字——“中国”。
它们所有的美所有的奥妙,都可以归结为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的一个结构——斗栱。
斗栱,是汉族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栱、翘、昂组成,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来说,只有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栱的安置。
1复建栖灵塔
年,扬州斗栱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建筑——栖灵塔复建。扬州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木匠潘”——潘德华,应邀承担了栖灵塔的设计任务。
在栖灵塔落成之后,大明寺黑底金字的花岗岩功德碑上,除了木匠潘,也刻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戴有德。
戴有德出身建筑世家,父亲是资深的瓦作领班。17岁初中毕业那年,在父亲的牵线搭桥下,他拜扬州著名木工“木匠潘”——潘德华为师。木匠潘曾主持扬州十余项重大古建工程的设计,并根据古人书籍,历时12年创作完成了巨著《斗栱》。
这本著作与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一起,在年获得了国内出版最高奖——中国政府出版奖,填补了古建学界的空白。
年,木匠潘受邀进行栖灵塔的复建,戴有德跟着师傅一起参与复建。戴有德每天图不离手,在73米高的栖灵塔里爬上爬下。
就在修复工程进行了大半的时候,戴有德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栖灵塔是仿唐建筑,所以斗栱也应该是唐式斗栱,但施工的工人对此并不了解,他们习惯性的将斗栱做成了常见的明清斗栱。
这个问题关系到栖灵塔和中国古建筑的严谨性,如果在栖灵塔里安装明清斗栱,栖灵塔就会变得不伦不类。
戴有德立即将这个问题上报师傅,各方多次召开会议,最终决定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一定要返工。
复建过程历时两年零三个月,这段时间里,戴有德从不敢掉以轻心,每个细节都亲自把关验收,确保不会再有问题。
栖灵塔落成之后,大和尚将戴有德的名字也刻在了功德碑上,大和尚说,虽然戴有德未作捐赠,但他为建塔付出的辛劳也是功德一件。
复建栖灵塔之后,戴有德又接连参与了大明寺内卧佛寺、钟楼鼓楼,瘦西湖法海寺、五亭桥等众多古建的建设和修缮工程。在一次次的工程当中,戴有德的“认真”渐渐出了名。
在修缮扬州代表性建筑五亭桥时,本着“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戴有德即便画好了图纸,也要留住一个原有的亭子,在其他四个亭子修缮过程中时时对照,位置、距离、部位……争取修复完成后与原建筑一模一样,最后才修复留下的旧亭子。
2制作斗栱模型
在复建栖灵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大量的前期工作宣告作废,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了很多的材料。在那之后,戴有德就有了做斗栱模型的想法。他想,如果有斗栱模型的话,这种意外,也许就能尽可能的避免。
这个想法,戴有德在心里念叨了二十年,从小戴、戴工到老戴工,他马不停蹄的参与了扬州大大小小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建。直到两年前,退休后的戴有德才终于有时间开始了他的斗栱模型制作。
但即便是有扎实的基本功,微缩斗栱也并不易操作。他熟记书中所有的图纸和内容,对师傅的《斗栱》也了如指掌。但即便如此,每次制作斗栱模型,他都自己手工绘画图纸,一旦在制作中发现图纸不对,就立即返工,无论花多少时间,都全部推倒重来。
无论是仿古建筑的建造、古建筑的修缮,还是做斗栱模型,戴有德都对“传统”二字怀着赤诚的敬畏之心。他所做的微缩斗栱,都是按固定比例、严格遵循朝代营造法式制作出的作品,如果按照比例放大,完全可以直接用来建造房屋。
中国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而斗栱正是中华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的瑰宝。在戴有德的眼中,古建筑所有的亭亭如盖、飞檐翘角,都来自于斗栱承上启下、传递重量的作用。
为了更清晰的将中国古代建筑的“大美”和它的“大用”展示出来,戴有德接下来要做的,还有唐、明、清等各朝代不同的斗栱模型。在他与古建相知相伴的时光里,他不求名利,只求古代文化的传承。
3古建情结心系传承
如今,戴有德的儿子和儿媳都在日本工作,与建筑无关。他本想将建筑技艺传授给儿子,但儿子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也就没有强迫。
他的孙子现在跟着自己生活,受到爷爷的影响,小孙子对斗栱充满好奇,甚至可以将斗栱拆了再装起来。戴有德对此有些欣慰,他说,如果将来孙子愿意,会把斗栱的技艺传给他。
几千年来,斗栱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着特立独行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在戴有德看来,斗栱传承的文化、传递的温度,正是中国古建的最大魅力所在。对于有着千年历史的斗栱来说,它的传承,前有古人,后有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