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材料

建筑设计行业研究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4/10/18 13:56:31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毕春晖、李家明、刘瑞宇)核心观点:建筑工程灵魂环节,怎奈收费率偏低、付款较差建筑设计是建筑物的灵魂和首要环节,不仅决定了建筑物外观、空间和使用功能,还决定了建筑施工成本、质量安全、施工进度以及能耗等,但从目前国内工程项目现状来看,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及运维环节相对割裂,设计院的主要工作在于完成图纸交付,对后续施工及运维参与甚少,引领作用并未充分体现,从而整体话语权并不高,表现为:1)设计费率总体偏低,建筑分会要求按照项目投资规模大小,设计费率应在1.6%-4.5%之间,但我们整理的项目数据显示平均收费率仅1.36%;2)付款节奏总体慢于建筑设计分会给定的付款指导,如建筑设计分会要求签订合同后投资方需支付预付款20%,而我们整理的即便是上市企业重大项目也只有10%,再比如分会要求施工图通过审查后付款比例需达到90%,但上述重大项目此时付款比例仅在60-80%之间。行业空间超千亿,扩容依赖设计费率提升我们测算年建筑设计收入总规模在亿元左右,-年期间CAGR达到11%左右,若以“建筑面积*单平米设计费用”对其进行拆分,近年下游建筑面积相对稳定,设计单价有所提升,或主要源于近年物价上涨及设计企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推动。从未来成长空间看,国内设计院提供的大量服务目前并未收费(国内设计服务总收费仅包括方案、初设、施工图设计,而国际上通行的建筑设计收费范围包括:咨询与概念设计、规划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室内设计、照明设计、艺术设计,以及经营与规划顾问等),未来行业需求空间扩容或主要依赖于设计费率提升。行业具有三重壁垒,民营企业扩张动力强于央国企资质是企业开展建筑设计业务的基础门槛,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是行业第二重壁垒,典型项目铸就设计企业品牌,成就先发壁垒。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年即使已达到余家,受制于服务半径及行政上的地域划分,设计行业集中度偏低,龙头市占率仅5.8%左右,CR10仅25.8%。从内部结构上看,建筑设计企业中央国企实力领先,但扩张动力相对缺乏,民企机制更加灵活,扩张动力强劲。BIM正向设计引领行业变革,提升设计企业话语权传统二维设计存在各专业协同性差+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两大主要弊端,导致设计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相对不高,而基于BIM的正向设计通过多专业协同+打通各环节信息交流实现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实现整个项目周期效率的提高,将有效提升建筑设计企业的话语权,有望带来设计企业收费率+付款节奏的双重改善。结合近年政策持续推广装配式建筑背景下,如果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BIM技术,可将设计方案、制造需求、安装需求集成在BIM模型中,从而在建造前统筹考虑各种要求,提前消除实际制造、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综合而言,BIM正向设计成为设计行业新一轮变革大势所趋,将明显改善设计企业当前行业地位。从企业层面看,目前致力于BIM正向设计并具有一定收入规模的华阳国际,以及从事BIM设计软件开发企业将大有可为。一、建筑设计:首要及灵魂环节,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建筑设计是建筑物的灵魂和首要环节。建筑设计主要提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和其他建筑的规划、设计或咨询服务,是建筑物的灵魂和首要环节,不仅决定了建筑物外观、空间和使用功能,还决定了建筑施工成本、建筑质量安全、建筑施工进度以及能耗等。从工作流程角度,大致包含四大环节,与建筑工程相辅相成。建筑设计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四个阶段,其中方案设计是项目整体设计,业主据此进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报批,初步设计用于确定投资规模,施工图设计是施工单位进行建筑施工的依据,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后,业主方可获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随后才开始施工,设计院则配合施工,总体来看,建筑设计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提和依据,两者相辅相成。从内容上看,建筑设计是设计院内部+外部的多专业协作。按照专业划分,通常设计院具有建筑设计专业、结构设计专业及机电设计专业三大主要方向,同时还包括与外包的地源热泵、岩土工程、幕墙工程、照明工程等辅助性设计企业之间的协同,总之,设计院内部+外部需进行密切配合、协作,相互提交专业设计资料,确保整个设计项目的质量。最终形成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等设计文件。本质上而言,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一方面,设计文件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设计深度的要求。如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修正)》指出“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使用”,而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无论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均应该满足相应的报批/审批要求,比如《规定》对设计图纸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应该如何绘制及标注均作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亦要求设计师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主要体现在前期的概念规划和方案设计上。现阶段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二维图纸展现产品。目前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主要通过绘制图纸展现产品,而图纸必须符合国家二维制图规范和标准,现有二维制图规范和标准的制定都是基于二维制图CAD工具设计。比如《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1—)对设计图纸幅面规格与图纸编排顺序、图线、字体、比例、符号、定位轴线、常用建筑材料图例、图样画法、尺寸标注、计算机制图文件、计算机制图文件图层、计算机制图规则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因此,为满足相关标准及规范,现阶段设计院主要通过二维图纸展现其设计产品。二、业务模式:项目周期较短,付款节奏偏慢项目周期相对较短,各阶段工作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配合。从《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版)来看,相比于工程项目,设计项目周期偏短,其中居住类建筑设计周期仅2-9个月不等,办公、商业建筑设计周期略微偏长,在3-10个月不等,周期最长的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周期也仅14-24个月;从工作量分配角度来看,根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发布的设计各阶段工作量分配参考来看,施工图设计工作量最大,占在45%-59%之间,方案设计在15%-25%之间,初步设计在18%-22%之间,施工配合占比7-8%之间。但实际执行过程中,设计付费节奏明显偏慢。我们整理了主要上市建筑设计企业公告的重大项目合同中的付款节奏情况,发现其总体较建筑分会规定的节奏偏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所有项目在签订合同后预付款比例均只有10%,低于协会规定的20%;2)部分项目对完成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后并未明确付款比例,所有项目中,即便完成了初步设计,其最高付款比例也仅40%,低于协会规定的50%;3)施工图通过审查后,所有项目付款比例在60-80%之间,低于协会规定的90%;4)部分项目即便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付款比例也未达到%。考虑到上市企业公告的重大项目付款条件大概率好于其他非重大及非上市企业项目,我们预计行业总体付款节奏或进一步慢于我们整理的上述项目。三、市场空间:总规模超千亿,设计费率有待提升预计建筑设计市场规模在亿元左右,近年CAGR约11%。根据住建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年全国具有勘察设计资质的企业实现工程设计收入亿元(含交通设计+建筑设计),按照近3年房建新签订单占工程设计订单31%的比重测算,年建筑设计收入总规模在亿元左右,-年期间CAGR达到11%左右。从需求拆分来看,近年下游建筑面积相对稳定,设计单价有所提升。若以“建筑面积*单平米设计费用”拆分建筑设计市场规模,可以看到近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包括住宅、商业、办公、科教医疗、文体娱乐、厂房、仓库及其他建筑面积)总体相对稳定,年以来维持在38-40亿平米之间窄幅震荡,而单平米设计费用则实现逐步提升,根据我们前文对建筑设计市场空间的测算,-年建筑设计单平米收费分别为26元、28元、31元、37元、42元,我们认为或主要源于近年物价上涨及设计企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推动。按照建筑分会相关文件,按照项目投资规模大小,建筑设计费率应在1.6%-4.5%之间。按照建筑设计分会《建筑设计服务计费指导》,设计服务费=设计基本计费+设计其他服务计费,其中“设计基本计费”是设计院根据发包人委托,按国家法律、技术规范和设计深度要求向发包人提供编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服务,并相应提供设计技术交底、解决施工中的设计技术问题、参加竣工验收服务而收取的费用;“设计其他服务”是指发包人要求设计人另行提供且发包人应当单独支付费用的服务,包括:总体设计、主体设计协调、采用绿色建筑设计、应用BIM技术、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等。此处我们重点讨论“设计基本计费”,其可采用以投资费率方式计费,具体而言,投资费率计费采取按照建设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分档定额计取,按照项目投资规模从大到小,设计费率在1.6%-4.5%之间。从实际情况看,现行设计收费标准一方面成了设计单位不可突破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部分投资主体控制设计费、压低成本的依据。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正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在《工程设计收费标准亟待调整》(《建筑设计管理》年第5期)所述,行业实收设计费率整体比国家标准的低限值向下浮动,且存在拖欠设计费的现象。我们整理了主要上市建筑设计企业公告的中标/签署项目情况,可以看出,不同类型项目设计费率在0.36%-2.37%之间,平均水平仅为1.36%,甚至低于设计分会公布的最低费率水平(1.6%)。国内设计院提供的大量服务目前并未收费,未来行业需求空间扩容或主要依赖于设计费率提升。我国当前设计收费占建筑总投资的比率(设计费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如德国为7.5%14%,英国为8.85%13.25%,美国为6%15%。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建筑设计服务总收费仅包括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方案、初设、施工图设计的内容,这与国际同行设计服务收费范围有差异,例如根据《建筑师职能体系与建造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姜涌著)整理,国际上通行的建筑设计收费范围包括:咨询与概念设计、规划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室内设计、照明设计、艺术设计,也包括经营与规划顾问等,过国内设计单位常常为业主提供大量相关的专业技术咨询服务,但并未收取与其服务水平相应的费用。因此,未来我国建筑设计市场空间的扩容,或主要依赖于收费项目的扩容,从而带来设计费率的提升。就现阶段而言,在设计费率较低背景下,企业规模扩张主要依赖人员扩招。在设计费率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建筑设计企业规模要实现扩张,主要依赖于承接更多项目,从而创造更多收入。而建筑设计业务本质上属于智力密集性业务,其主要生产力在于设计人员数量与画图时长,而单个设计人员设计时长存在天然瓶颈,为此设计企业人员数量决定了企业收入增长空间。四、行业壁垒:资质、人才、品牌三重壁垒资质是企业开展建筑设计业务的基础门槛。住建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实施资质管理,申请从业资质的企业需在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以往设计业绩等方面满足相应的要求,企业取得相关资质后,方可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工程设计资质标准》,设计业务资质分为四个序列:1)工程设计综合资质,2)工程设计行业资质,3)工程设计专业资质,4)工程设计专项资质。行业内拥有建筑设计行业甲级资质企业居多,上市企业均具备甲级资质。我们根据住建部“四库一平台”数据进行梳理,截至目前全国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企业达到80家,拥有工程设计建筑行业甲级资质企业达到家,工程设计建筑行业乙级资质企业为68家。其中,主要建筑设计上市企业均具备工程设计建筑行业甲级资质,从事相关设计业务均不受规模限制。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是行业第二重壁垒。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建筑设计能力的直观体现和重要保证,无论是资质评定,还是大型项目招投标,都对勘察设计企业提出职称人数和注册执业资格人数的要求。与建筑设计业务相关的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均须通过国家组织的严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并在主管部门注册,方能按执业范围开展工作,导致业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争夺较为激烈。典型项目铸就建筑设计企业品牌,成就先发壁垒。建筑设计产品的质量将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因此下游业主在选择设计企业时,往往看重的不仅仅是资质及技术水平,也更加看重设计企业过往项目经历。而对于先进入的企业,在不断积累成功设计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竞争优势,而后进入的企业由于缺少典型项目成功经验的支撑,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品牌影响力,其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会受到挤压。因此,企业品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其他企业进入建筑设计行业的壁垒。五、竞争格局:低集中度,民企扩张动力更足受制于服务半径及制度划分,建筑设计行业集中度偏低。受服务响应的及时性、便利性和异地办公成本约束,建筑设计业务具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叠加需要对地方文化特色、建筑风格深入了解,导致建筑设计行业区域性较为突出;除此之外,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基本沿用了计划经济的建设体制模式,各省市均成立了相应的设计院,导致制度上对市场形成分割,这种格局目前尚未完全消除。最终我们看到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年建筑设计市场龙头市占率仅5.8%左右,行业CR10仅25.8%。行业竞争相对激烈,导致设计价格相对较低。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众多,年全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余家,同时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张,年已达到万人左右,-年期间CAGR达到17%左右,供过于求的结果是行业无序低价竞争。具体而言,根据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编制的《建筑设计服务计费指导》,传统建筑物按不同建筑类别、不同层高,收费标准不尽相同,如居住类建筑在20-元/㎡,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及教育建筑在50-元/㎡,酒店及城市综合体在80-元/㎡,旅游建筑在-元/㎡,但从上文我们测算可知当年建筑设计总体收费水平仅为26元/㎡,体现出国内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从内部结构上看,建筑设计企中央国企实力领先,但扩张动力相对缺乏,民企机制更加灵活,扩张动力强劲。建筑设计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国有设计院、民营设计企业和外资设计企业三大类,呈多元化竞争格局。具体而言:国有设计企业人才储备及技术水平领先,在国有投资项目设计领域竞争力较强,业务领域以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工程建筑、交通基建等为主,更注重企业品牌和工程品质,对工程影响力和质量更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1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