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型材料 >> 模型材料介绍 >> 一元一次不等式优秀说课稿
《一元一次不等式》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基础上,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重新进行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复习回顾,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中把握部分。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逐步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函数关系式,作出函数图象,并能把函数关系式或函数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通过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带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学习新的知识需要较长的理解过程,加上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他们可能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很难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归纳得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我将采用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
游戏规则:准备好写有各种有理数的卡片若干张,每人每次从中抽取一张,用卡片上的数字乘以2再减去4,最后结果大于零的得1分,等于零的不得分,小于零的扣1分。10次以后,计算每人的得分总和,得分最高者获胜。
教师提问:
你希望抽到写有哪些数字的卡片?你希望哪些卡片被对方抽走?
在以上游戏中,若用x表示卡片上的数字,y表示计算的结果,你能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吗?
设计游戏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游戏的内容便于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y=2x-4;
(2)通过游戏中得分、不得分、扣分规则的确定来建立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既有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节课的引入创设条件。
(二)探讨归纳,讲解新知
(1)解不等式2x-40
(2)观察函数y=2x-4图象,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0?
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完成3个任务:教会学生看图、建立数形关系、归纳总结图像法解不等式的步骤。
所以,首先让学生画出引例中函数y=2x-4的图像。从y=0入手,然后分组讨论图像上y0和y0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把图像上y0的部分染色。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图像上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上方的部分。相应地,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下方的部分。最后让学生找出y0时相应的x的值。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解不等式2x-40也就是求函数y=2x-4图像上,当y0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从而建立数形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利用函数图像求不等式解集的步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1)把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ax+b0或ax+b0的形式;
(2)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3)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质上是一次函数图像上x轴上方的点(或下方的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应用新知
例2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像法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这也就是教材上的方法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方法2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不再重点讨论。
例2: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方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y=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方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对于同一个x,直线y=5x+4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总结:以上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的高低。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虽然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不等式未必简单,但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直观的看出怎样用图形来表示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解题,而是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用变化和对应的眼光分析问题,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有着重要作用。
(四)随堂练习
1自变量x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y=3x+8的值满足下列条件?
(1)y=0;(2)y=-7;
(3)y0;(4)y2.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代值求解,为了突出数与形的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问题。
2利用函数图象解出x:
(1)6x-4=3x-2;(2)6x-43x-2.
设计意图:(1)与(2)形式上虽然只是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但反应在图像上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却不同。
(五)小结与作业
1.归纳反思
2.利用一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步骤
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14.3第3、4题
选做题:已知y1=-x+3,y2=3x-4,求x取得何值时y1y2?
自我反思
应用新知中的方法2是初三数学中的重要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没有详细讲。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广延伸,尝试与中招考试衔接。这节课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求解集的问题,采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一元一次不等式》优秀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奠定基础,具有在代数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继续经历把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体验过程,体会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估算意识,体会算式结果所对应的实际意义,渗透建立数学模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对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容易出现的认知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哪类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加以解决。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决策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号化,并根据解集和结合实际情况分类讨论得出合理结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并结合解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在解决困难时,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具体建模过程,体会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的价值。
2、教学手段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通过两个实际问题逐步深入;最后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课题引入:
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将相等关系用数学符号抽象后所得到的“方程”确实是一种有效数学工具,它能让我们的思维过程更加准确和简明!
但是,生活中除了相等的数量关系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也已经基本了解了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带有选择“决策”意义的实际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这种数学模型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实际情景1:在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选定营养餐的过程中选中了有两家公司.
这两家公司某种适合初一学生的营养餐的报价均是是6.5元/份,营养含量和服务承诺也均相同,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公司表示每份按报价的90%收费,乙公司表示购买份以上的部分按报价的80%收费.
结合新课标对本小节的要求: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选择的是从数量关系上与教材例题类似的收费问题,并且真实数值与所在年级事情相一致,比书上的例题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特别的,通常此类题目是不给出具体单价的,因为并不影响最后结论,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数学抽象仍以识别数量的具体含义为主,所以我在此处添加了单价,并增设了问题一,用以降低抽象思维的梯度,为后续的设未知数的“代数化抽象”作适当的铺垫。
问题(1)请你判断,我们年级人用餐,应该选择哪家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呢?
预案一:教师应 预案二:在进行甲乙公司所需费用的计算时,会有分部计算和综合计算两种计算形式,对于那些列综合算式的同学,教师应多给予展示机会,从而帮助其他同学整理思路,理解算式的实际含义;为后续的字母抽象做好铺垫。具体计算学生可以合理使用计算器提高课堂速度。
预案三:学生还有可能不通过计算,直接猜测甲公司合算或者乙公司合算,对于这种有可能产生的声音,教师应从估算的角度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前提下,超过人部分(人)的甲公司是九折乙公司是八折,10%的差距,;人以内(少于人)甲公司九折,乙公司不打折10%的差距,的10%明显大于的10%,所以选乙合算,并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估算的准确性。
列式:
选甲公司所需费用:(元)
选乙公司所需费用:(元)
结论:人时选择乙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
问题(2)你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在不知道具体人数的前提下制定一套方案,当其他学校的初一年级也想在这两家公司之间进行选择时,不用重复第一题的计算过程,只要知道人数就马上能根据你方案的结论作出决策呢?
结合以前的训练,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未知数的方法进行符号表达,将非常关键而题目中并未给出的学生人数设为未知数。由于本题的具体分析过程仍然是由学生分析讨论完成,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预案一:一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会根据实际意义直接列出综合算式:或此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在化简不等式的过程中单价并未影响结果(利用不等式性质二将其作为公倍数约去),即:题目中没有具体的单价也不会影响本题的决策。
还可以结合小学单位一的思想化简不等式,引导学生体会并不是题目中出现的所有数量都会影响不等关系,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关于数量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预案二: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生活经验少的关系,综合思考能力弱,无法快速的理清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思考受阻,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在第一题的算式意义的提示下,如何分别列出表达甲乙公司所需总费用的过程量代数式。然后在通过将之用不等号连接的方式,来表达两笔费用的大小,降低因综合性所引起的思维梯度,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步建模”的思维的条理性。
具体过程如下:(略)
问题(1)如果你是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请你设计该企业在购买设备时两种型号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案;
问题(2)若按固定产量预算企业每月产生的污水量约为吨,为了节约资金,应选择哪种购买方案?
实际情景2的选择除涉及“角色扮演”和“环保”等人文因素的考虑以外,在在结合本节的教学目标上还有如下考虑,
1、本题取材于真实的实际生活问题,情景中的符号和数量关系较多,不等关系在文字语言的叙述中显得比第一题更加隐蔽,需要学生更深化的思考才能列出算式,是在第一个情景的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
2、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图表表示的数字信息比文字表达更便于观察和有序思考,感受“有序表达”在实际中的价值。
3、结合本题每一个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必须要从表格中分析筛选相关的有用数据,(例如:在第一问设计方案时未用到“处理污水量”和“年消耗费”,在第二问中未用到“价格”和“年消耗费”)这种分析和筛选的思考经历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数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合以前的训练,在思考问题(1)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A型或B型设备的台数为未知数的方法顺利的进入用符号表达实际含义阶段。
例如:
(1)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台,则B型(10C)台,由题意知:12+10(10C)≤
在此处,将“限额为万元”转化为“≤”是学生要突破的第一关,教师应在次处多展示同学的对“限额为万元”语言解释,尽可能多的在具有不同经历基础的同学心中将这个抽象过程生活化、自然化。
12+10(10C)≤
解之得≤2.5
因为在实际情景中往往要根据未知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为未知数的加一个取值范围的限定,而这个隐含的限制条件往往是学生中所不容易考虑到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问题,例如:本题中的是设备的台数,应用非负整数的限制,所以可取0、1、2,因此有三种购买方案:
①购A型0台,B型10台;
②购A型1台,B型9台;
③购A型2台,B型8台.
此处细节性的思考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更全面的考虑数值的实际意义,促进抽象符号与具体意义在头脑中的融合。
特别的,此处的“0”是学生最容易忽视和丢掉的,教师在此处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往往是企业最可能选的方案,因为不同的设备涉及到不同的维护问题,单一品种的设备往往更便于管理,这种思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其结合实际作更全面的思考。
问题(2)的思维梯度较前几个问题进一步加大,学生必须理解“节约资金”这个目的的达成一定是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的,要先通过对(1)中所得的三套方案是否能完成任务加以讨论和验证,然后再涉及计算哪个方案费用更低的问题
在验证三套方案的可行性时,收思维方式的局限,学生往往会选择逐一列举计算的讨论方式,并且由于数量少,很容易得出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满足(1)的方案不是三种,而是三十种呢?三百种呢?除了逐一讨论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帮助我们迅速缩小范围呢?引导学生将所买设备能否完成任务量转化为如下不等关系:
(2)同(1)所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台,则B型(10C)台
+(10C)≥;
解之得≥1
所以在三种取值中确定的值为1或2
当=1时,购买资金为:12×1+10×9=(万元)
当=2时,购买资金为:12×2+10×8=(万元)
因此为了节约资金,应选购A型1台,B型9台。
此处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学生体会不等式在有效缩小讨论范围时的实际价值。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有了进一部的认识,并感受到不等式确实是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明确的帮助有效数学工具。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本阶段通过学习小结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技能、方法,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一元一次不等式》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基于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会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
基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9章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演示法、讲解法、类比法。
三、说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练习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回顾旧知,提出目标
首先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归纳小结达标检测
设计一个问题(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页必做第1题和选做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元一次不等式》优秀说课稿4
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我把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第二课时是不等式组的实践与探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充分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简单的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再及时地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按照这样的途径发展,数学教育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
本节课,既有概念教学又有解题教学,而概念教学,应该从生活、生产实例或学生熟悉的已有知识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取共性,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弄清定义中每一个字、词的确切含义。华师版的教科书中,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我感觉还不够,不能从一个问题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因此,在这里我又增加了一个问题情境,以增加对不等式组概念的理解,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较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一定的数学化能力。
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并向理性认知过渡,所以,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两个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其自主学习。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设的教学方法,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实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2.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集的概念。
3.会利用数轴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实际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解法――应用。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
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
(1)从跷跷板的状况你可以找出怎样的不等关系?
(2)你认为怎样求x的范围,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小宝的体重?
我提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考察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出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回答问题。
我预计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方法是利用估算的方法将特殊值代入来求出适合不等式组的特殊解;另一种方法是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分别将这两个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题的实际意义,能将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综合分析。
这里是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突出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
问题2.
现有两根木条,一根长为10厘米,另一根长为30厘米,如果再找一根木条,用这三根木条钉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第三根木条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预计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可能有所遗忘,教师应给予提示。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解决,促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学会新的东西,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活动二、总结归纳,得出概念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同时满足不等式(1)、(2)的未知数x应是这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这两个解集,找到公共部分,就是所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师生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将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叙述问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估计多数学生在经历了上述的探索过程后,能够对这个结论有所认识,但是未必能够全面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活动三、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组,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板书。
在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是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拓展延伸。
练习1:
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不少于1吨且不超过吨,那么大约多少时间能将污水抽完?
练习2:
某次知识竞赛有50道选择题,评分标准为:答对一题得2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答题不得分也不扣分,某学生4道题没答,但得分超过70分,他可能答对了多少道题?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3: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练习4:
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两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四、课堂小结
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不等式在解法和解集上有什么联系?
3.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你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归纳总结:
1.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数学知识拓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不等式组的知识源于生活实际,要学会分析现实世界中量与量的不等关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可以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也便于直观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预计学生在利用本节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有所收获。教师要加以引导,师生之间相互加以完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可以回顾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通过第二个问题,使学生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对比中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理解,并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第三个问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价值。
活动五、课后作业
1.教材P53练习1、2、4;
2.P55复习题A组5、6。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记录作业.
估计大部分学生可以较为顺利完成作业1;作业2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首先进行判断,如果思维上存在障碍,可降低思维难度。
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优秀说课稿5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考虑多个不等式联合的解法。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加深对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渗透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2.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分三步进行: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本节所选例题也真正的实现了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图片(选择材料通俗易懂,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引领学生、探索新知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活动三范例讲解、学以致用
例1:借助数轴,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1)、(2)、
(3)、(4)、(分析由课件展示)
例2:解不等式组:
(1)(学生板演,教师对照多媒体点评)
活动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P48练习(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四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五数形结合、总结规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规律:
(1)、多媒体演练
(2)、总结规律:
1.同大取大;
2、同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间找;
4、大大小小解不了。
活动六: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多媒体设计表格总结。
活动七:知识反馈、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把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
(一)、课本P49习题3
(二)、选做题:能力提升
1、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2、若方程组的解是负数,求的取值范围。
#K12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