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许多企业所处的市场和产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从长远角度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管理学博士、知名战略管理专家施炜认为,如果时间无限延续,如果万物可以轮回生长,企业长期成长等同于进化。而企业进化的旅程中,必然包含多次战略调整、转型和变革。从进化角度研究企业成长,对中国企业成为百年老店有所帮助。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20多年来,施炜博士访问过数百家上市公司,跟踪研究华为、美的等优秀企业的成长、进化历程和经验,对我国一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障碍有深切的体察和认识。丰富的实践孕育出理论之花。施炜博士的新作《企业成长:长期战略地图》讲述的是中国企业的故事,揭示了中国企业的进化奥秘,为中国企业——主要是实体经济企业——的长期成长提供了整体、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本书揭示了中国企业这样的进化奥秘,又能为企业家们带来怎样的帮助?《国企》杂志与施炜博士对话,探讨企业进化的奥秘。把握企业成长轨迹《国企》:施炜老师,您好!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您为什么要写本书?施炜: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所处的市场和产业的环境正在发生重大、深刻和复杂的变化,外部的不确定性增加,其未来成长面临严峻的挑战。新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新一轮经济长波已拉开序幕;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的大潮奔涌而来;全球主要产业的供应链将会重组;国内经济正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在此背景下,一大批缺乏技术和管理基础、缺少核心能力,以往主要依赖外部机会成长的企业面临成败兴亡的巨大压力。它们如果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化,就很可能被时代的列车甩下。在此背景下,我撰写了本书,旨在为中国企业的未来成长进化提供一个可行的路线图和管理角度的参考方案,从而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国企》:本书是写给哪些读者看的?施炜:本书主要是写给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创始人、领导者或者企业高管看的。他们所在的企业已经度过了创业阶段,已经选择了业务领域并有一定的经营基础。正处于机会成长阶段甚至系统(能力)成长阶段。本书内容尤其适合传统产业中正在努力实现技术进步和内涵增长的企业。对大量中小企业领导人来说,本书既给予他们方向和方法,也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国企》:本书有哪些特点?施炜:本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研究中国企业的进化经验,讲述中国企业的故事。书中案例涉及的企业有华为、美的、小米、传音、顺丰、海底捞、立讯精密、歌尔声学、美团等;第二,在总结国内优秀企业进化经验基础上,提供了实用、适用的解决方案。本书内容不求前卫,但求有效。不去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为求解问题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系统的、整体的,由多个变量组成,构成了内部相关的操作逻辑,也称算法;第四,对读者来说,既可以帮助他们整体把握企业成长的路径,又能使他们根据专题按图索骥,有目的地按专题寻找答案。《国企》:本书有哪些创新之处?施炜:第一,本书在整体内容和结构上将战略和组织打通,体现战略牵引组织、组织支持战略的原则;第二,以劳动密度为衔接战略和组织的核心及枢纽性概念。劳动密度系指顾客价值或价值创造活动中的劳动含量,它是顾客价值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战略管理理论中导入这一概念,既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优秀企业进化成长的实际情况,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本书的许多章节都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如业态化扩张、组织学习模型、组织活力机制的构成、自组织机制等。它们都有创新特征。揭示企业进化奥秘《国企》:为什么用“进化”作为本书的主题?施炜:进化是生物学概念,意思是生物界的生物种群在竞争环境下适者生存的演变。企业组织是一个生命体,其成长变化的过程和机理,用进化模型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第一,进化是物种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在当下不确定时代,企业战略的核心主题是如何应对环境变化;第二,进化是一个超长期过程。对我国企业来说,目前急需以长期视野对待生存发展问题;第三,进化意味着基因变化甚至突变。对企业组织而言,内在的文化因素、结构因素需在各种挑战面前不断变革和选择。与自然界生物无目的、非干预性进化不同,企业的进化,在人的主体、能动因素作用下,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是需经过人为干预的。干预的主要方式就是执行一整套算法,即指令和步骤。《国企》:本书副标题是“长期战略地图”,如何理解?施炜:和“平衡记分卡”理论中的战略地图类似,本书的战略地图也是从整体角度,围绕进化目的,揭示多层次、多维度组织行动、举措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不同的是,本书的战略地图是从长期角度考量的,所涉及的变量更为基础和综合。本书中的企业进化模型(算法)将企业进化分解为3个层次:一是顾客价值即企业系统输出价值的进化;二是企业生存及发展模式的进化;三是企业生命力(机能)进化。前一层次进化是后一层次进化的牵引;后一层次进化是前一层次进化的保障。具体的进化算法,在此不详细说明了。《国企》:本书发现了怎样的进化奥秘?施炜:选准有发展前景的主航道(主营业务领域),在较低的起点上不断进行顾客价值递进和创新,找到适合市场特点的有效战法(竞争策略);在技术、资金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提高劳动密度,通过艰苦奋斗,积累技术及财富基础。而劳动密度的支撑因素是组织能力提升和组织活力增强。能力和活力取决于组织建设的理念、行动和技术。所谓组织技术,是指构建组织、动员组织、运作组织、激发组织以及管控组织,使组织产生成果的方法和工具。全球供应链重组《国企》: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全球供应链重组”,你如何看?施炜:新冠疫情之后,全球产业分工及供应链有可能出现区域重组。从长期历史视角看,工业革命以来,重组已经发生了若干次。在最近的一轮重组中,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工业崛起,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有坚实的产业基础,面对新一轮可能出现的重组,实际上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冲击,可能在两个层面发生。一是高科技产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某些领先国家对我国企业的抑制、防范乃至打击将长期存在;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产能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减少将转移至一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后一种供应链重组是必然的,我国相关产业中的企业需要做的,是顺应这种趋势进行产能的全球布局,同时深入挖掘国内潜力(如先转移至国内非发达地区),把握产能外移的节奏。我国经济真正的全球竞争优势在于“中部”产业,即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之间的产业。其特点是:有一定的技术和工艺含量——亚非拉一些非发达国家做不了;同时,依赖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发达国家也做不了。随着管理水平提升和数字化、智能化推进,我国这类产业如家电、家具、纺织面料、石油化学、中小机电、建筑材料等将在这轮重组中扩大优势,变得更加强大、更加不可替代。真正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是高科技领域。我国企业基础弱,和先进企业相比差距较大。这一层面的重组,的确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对我国产业进步构成长远和深层次的制约。面对这一局面,在宏观上,需进一步开改革开放、发挥市场的根本性作用;在微观上,企业应明确方向、聚焦压强、长期努力,激发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持续实现技术进步。本书所提出的企业进化理论,总结了华为等技术领先企业的经验,对处于技术追赶中的企业有借鉴意义。《国企》:你在去年出版的《企业成长导航》中提出企业从机会型成长向能力型成长的问题。本书作为其姊妹篇,有没有对此问题做出回答?施炜:本书不止一处涉及此问题。欲进入能力型成长新阶段,首先,需明确能力建设的方向,即在战略引导下发育和提升与战略目标、任务相匹配的能力要素,真正形成顾客价值优势背后的核心专长。同时根据环境变化,弥补有可能造成重大风险的能力短板,构建适应多种竞争要求的能力组合,培养看似矛盾(如既快又稳)的叠加能力。其次,抓住几个主要、重要、关键的能力要素和载体,找到能力建设的手段和举措。书中提到了超级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学生兵培养、核心人才引进,以及有效的组织学习模型等,都很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具备未来眼光《国企》:对目前经营较为困难的企业,你有什么建议?施炜:第一,不要指望外部环境很快好转,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第二,收缩战线,聚焦主业,必要时砍掉枝桠;第二,持续进行顾客价值迭代,逐渐积累竞争优势。最好能在较细分的领域内形成壁垒;第三,找到极限生存模式,用最少的代价和资源投入,争取最长的生存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为了活下去,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第四,防止核心经营资源流失。既包括外部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供应以及合作资源,也包括内部的知识、技术资源和核心人才资源。即便存在各种短期因素约束,也要有未来眼光,做一些具有未来意义的亊情,如人员技能开发、管理平台构建等。《国企》:你近年来出版了不少管理著作,能不能谈谈自己的研究特点?施炜:我长期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常年在企业现场和一线工作,几十年来,去过数百家企业,其中两百余家上市公司,有较厚的实践经验积累。由于本人是大学老师出身,具有学院背景,因此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这种经历,为我跨越和打通实践理论两界创造了条件。命运既然为你安排了这条路,那就要珍惜它,走下去,走得远。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概括成3个词:本土经验,实践结晶,时代作品。先说说“本土”。我的研究是为广大的国内企业家和管理者服务的,讲的是中国企业的故事,总结的是中国企业的经验,用的是本土语境下的表达方式,是原创性的;再说说“实践”。我的所有研究,都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实用属性。研究一定要进行理论概括,也要建立模型。但不能一味求新求复杂,必须能为企业所用,能切实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提供的方法要有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不是时髦的概念、新奇的点子、碎片式的感悟。我的研究容易招致两方面的非议:学院派觉得不够新、不够深,实战派又觉得理论性过强,不够通俗易懂。在我看来,学院派远离实践,而实战派缺少理论的普适性和穿透力。本人试图在这两者之间走出一条折中的路出来;最后说说“时代”。我们生逢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感谢时代的馈赠,给了近距离观察企业的机会。本人所研究的,是时代性的课题,回答的是当下企业家普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294.html